2012年3月31日星期六

[西藏行]青藏列车上不尽相同的西藏情结

如今,人们常把西藏幻化成为心目中的香格里拉,这与网络旅游商家的炒作有着一言难尽的关系。独特的高海拔景观和神秘的宗教文化氛围,使我国西南一隅的西藏自治区俨然成为浸染世俗生活的现代人净化心灵的场所。今日带着多年来形成的西藏意象,我们踏上了进藏之旅。
  北京开往拉萨的T27次列车,装载了各式各样的期待,把人生志趣和生活背景各异的人们一同送往日光城——圣地拉萨。
  一座圣城  多重表述
  来自北京的樊烨夫妇赶着去和拉萨的“驴友”汇合,“我们几个朋友组的车队,准备自驾去林芝和珠峰山脚,去过西藏的朋友回来告诉我们感觉非常好,于是很动心”。他们两人平时在北京是自由职业者,“有钱又有时间?哈哈,只能说我们有时间,这次西藏游期盼了一年,终于人马齐备得以成行。”
  携带大小旅行包外加拍摄器械的的乘客中,不包括来自重庆的王捷,“西藏真有那么‘好’么?我年年上去,其实和其他地方都差不多”,30岁的王捷说。她和几个姐妹在拉萨八廓街开小工艺品店,专门作旅游者的生意。每年3月到10月是她离开家人到拉萨打理生意的时间,“跟完成任务一样,每次都不想去。”
  王捷当然不否认西藏有着怡人的自然环境,前一分钟她还在痛陈家乡重庆这几年空气质量恶化得厉害,“拉萨的蓝天白云是一线大城市难有的”。只是作为个体经营者,她表示拉萨的发展环境和生活状态已与内地城市相差无几。
  多元信仰  和谐共融
  T27列车是连接首都北京和西藏拉萨唯一的直达列车,全程3753公里,跨越京、冀、晋、陕、宁、甘、青、藏八省区。
  准备回青海西宁的回族大姐在车厢中表现得尤为活跃,“我们那里的藏族很多,藏、回、汉都住在一起。我们回民信真主阿拉,跟藏族不一样,他们一路磕长头到布达拉宫,我们是乘飞机到加麦,再聚到一起跪拜祷告。”
  信仰的迥异并未在不同族群间造出藩篱。虽然由于信仰不同,回民不会把“拉萨”作为“非去不可”的旅行目的地,但是,大姐还倾诉出一番两相交往的心迹。“我和姐姐两个人,在格尔木长大,父母离婚早,有个藏族老阿妈,总是带着我们,给我们用酥油拌糌粑蘸点白糖吃,香极了。”到现在她还常常怀念那段时光,“可惜老阿妈已经过世。现在我家在西宁的餐馆,很多藏族人也来光顾。”
  三棱镜面 折射心境
  在拉萨服役的付毅有着黑红发亮的脸膛,他说自己在拉萨当了五年兵,“2008年3月,我就在拉萨”。
  2008年3月的事件,让藏地的神秘色彩中更添复杂意味。
  付毅说,常年呆在藏地,身体还是不能完全适应,尤其这两年,活动激烈些就喘不上气。他希望告别略显紧张枯燥的军旅生活回到山西老家,谋得一份平常的职业。
  “八廓街老板娘”王捷也凑过来说:“那段时间去西藏旅游的人明显少了,生意淡了好多。不过这两年好了,尤其是去年,忙得时候吃口饭的时间都没有。”
  王捷告诉我们,现在去玩正赶上好时候,我零六年刚到拉萨的时候,设施还没现在这么好,现在规划得好,尤其是布达拉宫门前,非常有秩序。”
  列车上的人们都是匆匆过客,今次同向拉萨而行,仿佛是一面三棱镜,折射出西藏缤纷的色彩:那里会是人们的谋生之地,也会有不同信仰的人群彼此交融,而驻守一方、经历风雨磨砺的小战士,期盼早日回家乡。

香港学者:根除西藏的自杀政治

【印尼雅加达环球网3月26日英文报道】一波远在中国藏区约25人的“自焚”潮让“西藏问题”又一次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热点。倾向“藏独”的团体声称,这些“成功的”—也可以说是可怕的自毁性企图,源自“中国的压迫”,而且“自焚”已经导致藏区不断提升安全戒备,对藏人的镇压更加严厉。
  这种观点从几个方面扭曲了事实。大部分“自焚”发生在四川的格德寺附近,格德寺只是藏区几百个寺庙之一。如果是“中国的压迫”导致了“自焚”,那么“自焚”行为应该遍布占中国国土面积四分之一的青藏高原。
  其次,这些“自焚”的原因很可能是僧人们反对2011年初开始的“爱国主义教育”运动,因为它要求僧人们谴责达赖喇嘛。当局开始是对寺庙断水断电,之后开除了多数闹事的僧人。那些被开除的僧人缺乏谋生技能,一旦有僧人自焚,其他人也可能借此证明他们对达赖的忠诚。
  目前藏区的安全部队迅速增加,但这并不是由于那些自杀企图,中国的领导人也已意识到,他们并不能阻止“自焚”。安全部队在每年的此时都会明显增多,这主要是因为3月既是1959年的拉萨叛乱纪念日,也是中国的两会会期。国家领导人们认为,喇嘛们主导的抗议活动也多发生在这一时间段。
  鉴于十年一次的中共高层换届将于2012年下半年举行,这种担心比以往更甚。2008年,大规模的抗议席卷藏区,拉萨在奥运火炬接力时还发生了小规模的反汉事件。2009年,在庆祝建国60周年之前,邻近的新疆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又发生了大规模的驱汉事件。
  像中国的其他地方一样,藏区确实存在很多人权问题,经济增长往往只惠及汉族聚居的城镇,而不是藏人居住的农村。在青藏高原的有些地区,甚至还有强迫喇嘛们不承认达赖是政治领袖的笨拙之举。藏区的大部分的抗议只关注经济和社会问题,而不是西藏的政治地位,不过分裂分子有时会混迹其间,打出政治标语,从而招致镇压。
  要特别强调的是,藏人并不只是因为是藏人就招致镇压。从根本上讲,中国政府也不会压制宗教。相反,藏人受惠于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合法的宗教也会得到国家支持。只要宗教团体不构成政治威胁,他们一般由国家管理,也能够公开活动。宗教团体和国家的分治关系是基于中国长期的传统,但分离主义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根据国际法,分离主义是缺乏合法依据的,历经中国历史上统一和分裂循环的中国政府,合理的利用了这一权利。
  达赖和其他“流亡政府领导人”,并没有公开鼓励“自焚”,但他们都赞颂这种自我牺牲。现在还不清楚这些“自焚”者到底是出于有组织的策划还是模仿,也不清楚这种行为在全球媒体上制造的关注消失之前能够持续多久,但这种“自焚”行为很可能像1959年的武装叛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资助的流亡藏人游击队,以及2008年的烧杀暴动一样都归于失败。
  直到现在,“流亡藏人领导人”还希望中国能够分裂。那些将中国视为战略性竞争对手的西方领导人也还在支持“西藏文化灭绝和普遍的镇压”的谬论,他们将解决“西藏问题”的责任完全推给中国,这种伎俩很快就会走到尽头,这不仅仅因为达赖喇嘛很快就会变老,再也不能有效地给藏人流亡赋予个人色彩。
  中国不会像二十年前的苏联一样发生自爆。在有生之年,达赖只有接受中国长期以来为谈判设定的前提条件才能够帮助解决“西藏问题”,这就是:公开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未来,可能会有很多的国家领导人像澳大利亚的新任外长鲍勃·卡尔一样,不同意国际社会在“西藏问题”上的主流观点。他曾经写到,达赖喇嘛有“肢解中国的计划”,政治家们不应该被其挟持。进一步说,中国不应该成为国际社会唯一的施压对象,也应该敦促“流亡藏人领导人”不要再靠牺牲藏人的生命来换取外部支持,而是实实在在为谈判做一点事情。(注:作者沙伯力是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系副教授,也是《亚洲民族》编委)

西藏体育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31日清晨,笼罩在晨雾中的布达拉宫广场、宗角禄康公园、西郊公园热闹非凡。虽然偶尔吹来的春风让人感到阵阵凉意,可不少晨练的群众在这里打太极拳、跳锅庄、做健美操,这是西藏在开展群众体育画卷中多姿多彩的一页。
   据西藏自治区体育局3月30日介绍,过去一年里,西藏体育事业取得全面进步,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均取得较大进展,特色登山运动持续健康发展,体育产业成长良好。
   群众性活动有声有色。2011年,近百万群众参加全民健身,体育锻炼已成为西藏普通群众重要的休闲方式。为丰富群众体育生活,西藏在各个节庆期间和"全民健身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各地(市)、县还纷纷组织开展了民族锅庄舞、赛马、响箭、拔河等具有地域特色、群众参与度高的群体活动。
   体育设施得到改善。2011年,西藏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当雄县等5个"雪炭工程"综合健身馆建成,林芝地区"雪炭工程"中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5个场馆开工建设,发放安装的全民健身路径器材415套、室内健身器材90套、篮球架160副、乒乓球桌90副,实施1000个行政村的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此外,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审批青少年俱乐部16所和户外营地1个。
   竞技体育取得重大突破。2011年西藏运动员参加一系列全国和世界性比赛,共获得1个世界冠军、1个亚洲青年冠军、4个全国亚军、2个全国季军、2个全国青年冠军、4个全国青年亚军、1个全国青年季军。特别是在2011年世界摔跤锦标赛上,西藏选手西洛卓玛夺取了女子自由式摔跤67公斤级冠军,实现了西藏几代体育人的梦想,赢得了国内外的赞誉。
   登山运动持续健康发展。西藏于2011年建成了羊八井高山训练基地、喜马拉雅登山博物馆,组建的西藏高山救援队结束了我国没有官方专业登山救援机构的历史。此外,3名攀岩运动员入选国家队,并在第十九届全国攀岩锦标赛上夺得男子难度赛和女子攀石赛冠军,这是西藏攀岩运动员首次在国内最高水平赛事中夺冠。
   体育产业成长良好。2011年,西藏体彩市场快速健康发展,全年体彩销售量首次突破2亿元,达到2.41亿元,比去年增加1.02亿元,增幅达73.12%,占西藏彩票市场份额的42.2%,销量、增幅、市场份额均创历史新高。同年,西藏累计接待98支登山团队949人,为山峰所在地创收690万元。西藏还成功举办了第六届拉萨国际半程马拉松挑战赛,4900多名选手参加比赛,赛事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水平进一步提高。
   此外,西藏还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成立体科所,实现体育科研"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同时加强对退役运动员的政策措施保障,积极拓展其就业安置渠道,9人考录为公务员,39人转任小学体育教师,9人选择自主择业。

西藏博物馆百余件馆藏文物“出巡”内地

西藏博物馆147件馆藏文物于30日从拉萨起航,飞往首站目的地广州,备展西藏博物馆开馆以来首次文物专题内地巡展——《雪域瑰宝》。
  西藏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巴桑罗布全程跟踪文物点交。据其介绍,此次《雪域瑰宝》文物展特意请到内地专业人士进行现场文物清点,且出展文物均已上保险,保证文物安全。《雪域瑰宝》将展出2个单元,共计6个版组的文物,包括文献典籍、佛教造像、佛教法器、唐卡艺术、藏族服饰、风情居室(藏族家具)。
  届时,中国内地民众将可看到来自雪域高原的馆藏文物精品。元代统领释教大元国师青玉印、贝叶经《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格萨尔传》、鎏金铜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像、鎏金法轮、大威德金刚唐卡等将走下高原,向内地民众展示西藏传统文化
  西藏博物馆副馆长达珍介绍,该展预计于4月10日在广州博物馆正式开展,随后还将在广西、河南展出。此次巡展结束后,视反响情况,还计划推出系列西藏文物文化展。
  西藏博物馆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座集文物收藏保管、展示利用和研究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于1999年10月落成开馆。据该馆简介称,馆藏文物包括妙相庄严的造像、制作精湛的法器、内容丰富的典籍唐卡、神态夸张的面具和色彩绚丽的传统服饰等。

拉萨全面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近年来,拉萨市通过加大就业指导、就业援助、岗位推荐、就业培训等工作力度,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解决就业问题,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创业再就业的热潮。目前,拉萨市已全面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
   “我们通过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落实优惠政策重点扶持等方式,多措并举,切实做到‘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稳定一户’,随时对全市‘零就业家庭’进行动态清零。同时,以资源为主线、民营经济为辅助、第三产业为基础、劳务输出为补充,建立多渠道、多途径、多领域的就业格局,广开就业门路。”拉萨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贺能晟如是说。
   组织专场招聘会 搭建就业平台
   3月10日,拉萨市“春风行动”启动仪式暨现场招聘会在堆龙德庆县隆重举行。活动的主题是“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帮您尽早实现就业”,服务对象包括准备外出务工的农牧区劳动者、外来务工的农牧区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的农牧区劳动者和准备创业的农牧区劳动者。
   为充分落实好拉萨市的就业再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再就业氛围。拉萨市人社局利用“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以及民营企业招聘周、劳务洽谈会和开展引导性培训等活动,广泛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切实增强农牧民群众的维权意识,进一步转变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观念。同时,充分发挥职介大厅服务窗口作用,实行“一站式”服务,及时发布用工信息,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免费的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等“一条龙”服务。建立空岗登记制度,主动联系企业以及各县区,制订《城镇失业人员登记表》和《就业人员登记花名册》。建立招聘会长效机制,定期举办人力资源招聘会,为求职者和用工单位提供了一个固定的供需平台。
   强化技能培训 适当安置就业
   对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也是拉萨市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训,我找到了新的工作岗位,现在每个月拿到手的都有1000多元,关键是工作稳定了,与过去到处找零工的状态完全不同了。”今年36岁的市民德吉受益于手工编织技能培训,解了燃眉之急。
   据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拉萨全市新增就业再就业人员(包括就业困难群体“3545”人员)4974人。消除“零就业家庭”9户,开办职业技能培训56期,涉及驾驶员、雕刻绘画、园林绿化、文字雕刻、羊毛梳理等工种。培训农牧民、城镇失业人员4977人,开展引导性培训人数为12400人。
   近年来,拉萨市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使大部分失业人员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和自主创业之路。同时,为充分做好十二项民生工程,解决3000名失地农牧民就业再就业的目标任务。拉萨市还通过开设失地农民就业再就业绿色通道、职业技能培训、举办专场洽谈会等途径,免费为其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劳动事务代理等“一站式”、“零收费”服务机制,截至2011年年底,共计解决了3299人的就业问题。
   加强就业监控 实现全民就业
   动态清除“零就业家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日常工作中,拉萨市人社局通过对求助就业岗位人员建立登记、回访、培训、跟踪的系统,积极打造就业动态数据化平台,为消除“零就业家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拉萨市人社局就做好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开展调查摸底工作,通过“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活动,了解全市七县一区的基本情况,基本掌握他们的就业困难程度、培训意向,在走访调查及对往期“零就业家庭”进行回访的过程中,对有可能隐性存在的“零就业家庭”提供就业援助,特别是针对残疾人、低保护、“3545”人员等特殊人群,更是千方百计为他们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并推荐就业。
   同时,为掌握企业失业就业动态,拉萨市还对全市10家企业进行失业动态监测,涉及制造业、住宿、餐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及时了解10家企业1600余人的就业失业状况,为稳定拉萨市的就业局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海外代表称僧侣自焚是消极恐怖主义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期间,本网记者专访了《文化中国》学术季刊总编、海外著名时事评论员、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代表梁燕城先生。对藏学深有研究的梁燕城认为西方媒体在报道西藏问题时偏信偏听,有失客观。此外,他还对近日发生的藏区僧侣“自焚”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自杀是一种消极的恐怖主义,这种做法也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梁燕城谈到了西方媒体的片面报道:“比如西方媒体在报道西藏‘3.14’打砸抢烧事件时,只听‘藏独’的看法。‘藏独’当时声称‘有大屠杀、死了很多人’,然而我们并没有看到有‘警察打死藏人’的事。西方所有媒体没有求证,只凭‘藏独’分子的一个电话,头条就全是‘中国大屠杀藏民’之类的说法。”

  梁燕城还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那时候我在加拿大,加拿大国会将要发布一份谴责中国的议案,他们请我到国会作证。对他们来说,我是加拿大公民,我在中国没有利益,不需要为中国辩护。我告诉他们说‘在中国十多年,我亲眼看到中国不存在西方讲的那种可怕的压迫’。但是有关西藏的事情,他们只听达赖的说法,而且对西藏历史一点都不懂,也没有去过西藏。我就写了一篇五千字的文章给加拿大总理和部长们看,告诉他们中国人权不是绝对的理想,但是像西方讲的那么坏,我十多年都没有见过。相反,我在西藏看到的都是信众们在叩头。”他还认为很多西方人思维固步自封:“我曾经推动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兰州对话。对此,西方人觉得很惊讶,他们认为会遭遇中国政府的镇压。”

  在谈到近期发生的藏区僧侣“自焚”事件时,梁燕城说:“我觉得这是另一种恐怖主义,在佛教教义里,自杀也是杀生,我们可以把这种做法叫做 ‘消极的恐怖主义’。这种行动最后失败了,在西方也没有引起很大的回应,因为西方也不喜欢自焚这种方式,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梁燕城最后说:“在这次‘两会’上,我建议建立一个中华文化的共同体,儒家、佛家、伊斯兰教等都应该是这个共同体的一部分,都应该是大彩虹里的每一种颜色。我信基督教,但是我发现我和穆斯林的共同观点也很多。所以,各种文化应该共融,互相包容。”

昌都投资1.2亿元完成56座溜索改桥工程

2009年以来,昌都地区共投资12252万元,完成了56座溜索改吊桥建设,解决了28706名群众的出行难问题。

  昌都地区扶贫办主任安真告诉记者,昌都地区将力争在2012年上半年全部完成其余7座溜索改桥工程,让农牧民群众彻底告别溜索过江的历史,让山高谷深的昌都天堑变通途。

  据了解,2009年6月22日,昌都地区首个溜索改吊桥项目在丁青县开工建设。截至2011年底,全地区共完成56座溜索改吊桥,总长7659.64米,总投资12252.25万元,涉及11县、29个乡镇、61个村,已解决4817户、28706人群众及142594头牲畜的出行困难问题,其中贫困户有978户、4992人。

  在进行溜索改桥过程中,昌都修建的大多是人畜简易吊桥,但也根据当地交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中的一些项目进行调整,改为修建能通汽车的水泥桥。昌都地区还积极组织群众进行劳务输出,增加群众现金收入。据不完全统计,群众参与项目施工的现金收入达2500多万元。

  溜索改桥项目作为利民富民的民心工程,是惠及农牧民群众的幸福桥、连心桥。昌都地区高度重视这一民心工程,每个工程都由扶贫、财政、建设、交通等部门以及当地村民共同协商,严把质量关,由地区分管领导和项目所在县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项目地县长负责制,确保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

  昌都县如意乡村民四郎曲珍指着正在施工的邛卡大桥说:“过去我们使用牛皮溜索过江,每年都有人畜落水伤亡事故发生,实施溜索改桥,我们出行再也不用担惊受怕,村里的石料、蔬菜也可以运到昌都镇卖钱了。”

西藏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

自1951年和平解放,特别是1959年民主改革以来,西藏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辉煌历程。
  西藏是我国文物古迹较为丰富的大省之一,现有2300多处文物古迹。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西藏的文物保护工作,从政策倾斜、人才培养、资金投入,设施等方面加大援藏力度。在1961年颁布的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西藏的布达拉宫、大昭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夏鲁寺、萨迦寺和古格王国遗址等著名的文化遗产单位就名列其中。到2007年,国家一共公布了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西藏就有35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在西藏各地,不仅有宫殿、寺院,也有园林、遗址、庄园和陵墓。在资金的投入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仅中央政府就累计投入了7.3亿多元。2008年,国家宣布再次投资5.7亿元,对大昭寺、小昭寺、昌珠寺、古格王国遗址、扎什伦布寺和江孜宗山抗英遗址等个22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维修。除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外,西藏还有48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68处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文物单位已经或正在得到修复。
  我们以布达拉宫为例。随着布达拉宫的对外开放,西藏广大的翻身农奴不仅有机会登堂入室,来自全国、乃至其他国家的游客也有机会领略这座古代文明成就的象征。为了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布达拉宫1961年就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央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十分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性机构布达拉宫管理处。随着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布达拉宫保护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仅中央政府就先后数次投入巨资,对布达拉宫进行大规模的维修。
  其中,1989-1994年,中央政府拨专款5500万和大量的黄金、白银。2001-2006年,又投入3300多万元资金。经过精心保护和维修后的布达拉宫焕然一新,在西藏的社会、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每年前来参观布达拉宫的游客不断攀升,一度达到一天5000多人次的规模。由于游客人数大大超过了布达拉宫的承载能力,最后政府不得不对每天参观的人数进行限制。在旅游旺季,布达拉宫的门票可谓纸贵如金,一票难求。布达拉宫脚下雪城和布达拉宫广场周围的旅游商店和地摊的生意也十分火暴,人流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布达拉宫显然是西藏文物保护事业的典型缩影之一,藏族古代文明成就不仅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旅游业得到发展,当地老百姓也从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中受益。
  与布达拉宫一样,在文物保护和社会经济效益上取得双赢的西藏文物保护单位很多,如大昭寺、罗布林卡、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白居寺、古格王国遗址……每到一处,映入眼帘的都是这些焕然一新的文物保护单位,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上,无一不是旧貌换新颜。
  西藏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的大省之一。与文物古迹的保护一样,国家和西藏自治区对此也进行了不遗余力的保护。对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抢救、整理、研究和出版就是其中的典范。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和西藏自治区政府为此就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这项工作。1979年,西藏大学成立了格萨尔抢救小组,主要是录制、整理民间艺人扎巴的说唱本。1984年,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成立自治区格萨尔抢救办公室,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格萨尔王传的普查工作,寻访民间艺人,收集流散在民间的旧版本和旧手抄本。到2006年,先后寻访到57位民间艺人,收集到74部旧版本和旧手抄本。1997年,西藏社会科学院成立自治区格萨尔研究中心,进一步加大抢救整理格萨尔史诗的力度。到目前为止,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和西藏大学己录制说唱内容120多部、近5000小时。并且根据录音整理出版近50余部书籍,按收集到的老版本和手抄本整理出版30多部。与此同时,形成了一支近百人的格萨尔研究队伍,出版专著、论文集和期刊多达30多部(种)。格萨尔说唱艺人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他们都成为国家的说唱专门人才而得到礼遇。
  为了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2003年中央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又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庞大保护工程。西藏一共命名了19个民间艺术之乡,将120个项目列为自治区级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06年,其中的38项被正式列为西藏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涉及民间文学、舞蹈、戏剧、歌曲、美术、民俗等各个领域。除格萨尔王传史诗外,藏族唐卡、藏戏、藏医药、弦子舞、锅庄舞、热巴舞、扎什伦布寺羌姆、昂仁迥巴藏戏、山南昌果卓舞、邦典和卡垫制造技艺、藏族造纸技艺、门巴戏拉萨甲米水磨坊制作技艺、风筝制作技艺和雪顿节等7大类15个项目被列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目前为止,西藏有61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83个项目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1位传承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国家共投资6.3亿元巨资对其进行保护。
  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个民族古代文明的成就,同时也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因此,在对其进行有效保护的同时,西藏各级政府一直致力于尝试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它们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可持续和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其进行保护,同时通过挖掘潜力,推陈出新来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另外一方面,快速发展的经济反过来又为它们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从而形成双赢的局面。西藏的旅游业和服务行业直接享受到了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成果。据相关部门统计,2007年西藏接待游客总人数首次突破400万人次,达到40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8亿元,相当于西藏国民生产总值的14.2%。
  当然,西藏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基础薄弱,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技术和能力还较弱,在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对此,西藏各级政府不仅已经有了充分的意识,并且已经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西藏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西藏叛乱始末:中情局策动“藏独”导演达赖逃亡

50年前西藏不平静。一段历史回忆,为何演变成最具争议的国际问题?是宗教名义下的政治图谋还是西方势力的深度介入?凤凰卫视《今日看世界》日前播出节目“暗战西藏——1959年西藏叛乱真相”,揭示了美国中情局(CIA)在西藏策动“藏独”,导演达赖叛乱并逃亡,以及最终失败的始末。节目内容如下:
  20年前,欧洲根本没有什么西藏问题与达赖问题,先玩这一招的是前西德总统魏兹泽克,他于1990年会见了达赖,此后,会见达赖便成为欧洲政要们的手段。2008年10月9日,法国电视二台播放了一部名为《达赖的轨迹》的专题报道,一反常态地揭露了达赖历史上在西藏实施的专制统治,向法国观众揭批了达赖种种“鲜为人知”的阴暗面。这是法国媒体第一次展示了达赖一系列矛盾的面目。比如达赖去年访问法国时宣称不问政治,却在30多名法国参议员面前大谈“中国镇压藏人”,煽动法国政界反华情绪。而当会谈结束面对记者时,他又只说自己的访问是“老朋友间的叙旧”。
  达赖访法期间,多数法国媒体只报道了人们欢迎他的画面,对数百名抗议者的示威画面视而不见,但该专题片却“大胆”展露了这些镜头,示威者高喊“达赖喇嘛是骗子”,手持“达赖喇嘛停止撒谎,还宗教以自由”的标语,一名受访者还在节目中指责达赖是两面派的政治人物。
  法国电视二台奥运前也曾在西藏等问题上对中国做了不少负面、失实报道,因此,该台突然掉转枪口揭批达赖,介绍了达赖对其他教派的压制和排斥,令人颇感意外。在法国其它媒体近期的报道中,类似的转变也在发生。
  20世纪初,中国清王朝风雨飘摇,而英国则是世界一霸。为了把西藏纳入英国的势力范围,1888年和1903年,英国侵略者发动了两次侵略中国西藏的战争。西藏军民奋起抵抗但遭失败,西藏地方政府官员被迫签订了《拉萨条约》。但由于清朝政府外务部认为《拉萨条约》有损主权,清朝驻藏大臣不予签字,条约无效。英国在直接军事侵略没有达到完全控制西藏的目的之后,就变换手法,开始策划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活动。1907年8月31日,英、俄帝国签订了《英俄同盟条约》,其中把中国在西藏的主权改称为“宗主权”。这是在国际文件中第一次把中国对西藏地方的主权篡改为“宗主权”。
  在西藏问题上,中国近代历届中央政府一直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尽最大努力捍卫国家的主权。在清王朝覆灭之后的民国和国民政府执政时期,西藏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政治隶属关系一直没有改变。1943年5月,国民政府参加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太平洋会议,在会上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突然对时任中华民国外交部长的宋子文说:“听说中国正在向西藏大举增派部队,准备进攻西藏,那个国家现在很恐慌。”宋子文当即回应:“西藏可不是什么独立的国家,中国和英国间所签订的全部条约中,都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当天,宋子文即将此事电告重庆的蒋介石,第二天,蒋介石回电明确答复:丘吉尔的说法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必须坚决反对。
  二战结束后,美国要防止远东地区反美势力控制政权,美国外交人员分析认为,达赖喇嘛的宗教势力是一种在亚洲中部及南亚佛教国家影响较大的反对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美国可以用它“作为亚洲遏制共产主义的屏障”。这种思路很快主导了美国的西藏政策。
    1951年秋,在签订和平解放西藏协议后,拉萨当局严守着协议内容,但拉萨外围地区的部落首领及喇嘛因利益受到触动,一些在藏区颇有势力的商人开始组建队伍,准备武力对抗中央政府。
  1954年,达赖喇嘛赴京与国家领导人会晤。但在西藏的康区,一场叛乱已在酝酿。1956年,康巴地区的理塘寺爆发了数日激战。理塘寺的一名喇嘛佯装成商贩逃到大吉岭,接着去拜访达赖的二哥嘉乐顿珠,他是达赖与美国中央情报局之间的联络员。
  中情局为了参与西藏叛乱,从康巴叛乱分子中挑选了六名藏人,秘密地用飞机从拉萨运到太平洋岛屿塞班岛。理塘阿塔诺布,是秘密无线电通讯小组的唯一幸存者。
  经五个月训练后,诺布及其一伙就带着无线电通讯装备,被空投在拉萨附近,成了首批从美国潜入西藏的叛乱分子。他们的生存,他们跟叛乱武装接触和向中央情报局汇报的能力,将决定美国介入西藏的下一步行动。1958年底,中情局决定训练更多的藏人。为此在科罗拉多州的落基山脉成立秘密训练基地。
  1999年中情局西藏事务负责人向国会书面作证时表示,中情局在1958年7月和1959年2月两次向西藏空投武器,包括403支步枪、60颗手榴弹、20挺机枪以及2。6万发子弹。到上世纪60年代末,中情局累计已向反叛者空投了70万磅补给。协助他们建立反共根据地,对西藏基层政府机关进行一系列军事袭扰和破坏活动。
  美国《新闻周刊》1999年的一篇披露相关情况的文章说,1951西藏和平解放之后,华盛顿就向达赖承诺,他们准备向达赖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并且对西藏地区的一切抵抗活动进行援助。1958年至1965年期间在中情局负责西藏事务的肯·诺斯说:“这并不是中央情报局暗中实施的行动,最初的计划源自整个美国政府。”
  西藏的和平解放给上世纪50年代的西藏增添了很多新的气象。一些拉萨上层贵族的男女青年们组织了爱国青年文化联谊会和爱国妇女联谊会,这些进步的团体正在唤醒着西藏的未来。拉萨城里城外修建了新的电站,开办了第一所小学。国家还在这里开办了新式商店,藏族人民生活所必需的盐、茶和棉布绸缎的价格大幅度降低。入藏的军队为了减轻西藏人民的负担,也为了提高西藏的生产技术,开荒办起了示范农场,招收流浪乞丐,教给他们新的劳动技能。在穷苦的西藏人眼里,各种新鲜的事物不断涌现,他们期待的新生活仿佛就在眼前。

寺庙里看人生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让广大僧尼参加医疗和养老保险,为寺庙建设道路、水、电、广播电视、书屋等民生设施,切实解决寺庙和僧尼的实际困难,僧人们不仅正常的佛法活动得到了依法保护,还通过广播电视、图书报纸等渠道开阔了眼界。2012年,西藏将实现在编僧尼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加快寺庙通水、电、路和通信、通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九个有”的目标。
西藏和平解放后的西藏寺庙维修
  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和西藏自治区 先后拨出巨款维修寺庙,据不完全统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和自治区政府先后拨出3.4亿元,维修修复了千余座寺庙,以及拉萨大小清真寺、芒康的天主教堂和一批苯教寺庙……
西藏寺院保护古籍 传承民族文化
  色拉寺、大昭寺作为藏传佛教著名寺院,藏有大量涉及宗教、历史、医药等门类的古籍。部分古籍由于成书历史久远,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早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僧人就开始对寺藏古籍进行保护整理,但由于资金、技术限制进展较慢。自2006年由色拉寺、大昭寺共同出资组建的“色昭佛教古籍经典收集整理印经室”至今已经收集古籍3000余部,出版了古籍经典328部。
医保社保寺院全覆盖受到僧人欢迎
  2011年西藏自治区推出,凡年满18周岁的僧尼,不受户籍限制,本着自愿的原则,可在寺庙所在地按照自治区现行规定统一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西藏哲蚌寺僧人建立健康档案
  “以前看病都是自费,现在不仅享受医保补贴,每年还有医生上门服务。”80岁的哲蚌寺喇嘛洛桑顿旦1月14日在寺内接受完体检后,得知自己身体一切正常。他的身体状况还将被记录到健康档案……
拉萨市寺庙书屋实现全覆盖
  根据《拉萨市寺庙书屋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的安排,今年藏历新年前,拉萨市寺庙书屋实现全覆盖。拉萨市目前已建和在建寺庙书屋共231个。寺庙书屋的建设方便和丰富了僧人的生活,为他们安心修行提供了方便。
色拉寺的“三味书屋”
  色拉寺的寺庙书屋位于一座藏式传统小院里,从佛教典籍到法律知识,从识字读本到学术专著,从历史文化到科学技能,100多平方米的书屋面积不大,但藏书种类极多……
科普进寺庙
  “科普进寺庙”活动,丰富了寺庙文化生活,为广大僧众提供了解和学习现代知识和先进文化的机会,促进藏传佛教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千年古寺正在接受知识的馈赠与文化的洗礼……
西藏僧人:“九有”方便生活
  “我们在寺庙已通电、通水、通路、征订报纸,原来寺里的书屋主要是佛学一类的书籍,现在又多了科普类的书籍,对我们僧人增长知识很有帮助。‘广播电视舍舍通’项目正在进行中。‘九有’工程改善了寺庙的环境,方便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为我们安心修行提供了方便。”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让广大僧尼参加医疗和养老保险,为寺庙建设道路、水、电、广播电视、书屋等民生设施,切实解决寺庙和僧尼的实际困难,僧人们不仅正常的佛法活动得到了依法保护,还通过广播电视、图书报纸等渠道开阔了眼界。2012年,西藏将实现在编僧尼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加快寺庙通水、电、路和通信、通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九个有”的目标。
西藏和平解放后的西藏寺庙维修
  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和西藏自治区 先后拨出巨款维修寺庙,据不完全统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和自治区政府先后拨出3.4亿元,维修修复了千余座寺庙,以及拉萨大小清真寺、芒康的天主教堂和一批苯教寺庙……
西藏寺院保护古籍 传承民族文化
  色拉寺、大昭寺作为藏传佛教著名寺院,藏有大量涉及宗教、历史、医药等门类的古籍。部分古籍由于成书历史久远,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早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僧人就开始对寺藏古籍进行保护整理,但由于资金、技术限制进展较慢。自2006年由色拉寺、大昭寺共同出资组建的“色昭佛教古籍经典收集整理印经室”至今已经收集古籍3000余部,出版了古籍经典328部。
医保社保寺院全覆盖受到僧人欢迎
  2011年西藏自治区推出,凡年满18周岁的僧尼,不受户籍限制,本着自愿的原则,可在寺庙所在地按照自治区现行规定统一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西藏哲蚌寺僧人建立健康档案
  “以前看病都是自费,现在不仅享受医保补贴,每年还有医生上门服务。”80岁的哲蚌寺喇嘛洛桑顿旦1月14日在寺内接受完体检后,得知自己身体一切正常。他的身体状况还将被记录到健康档案……
拉萨市寺庙书屋实现全覆盖
  根据《拉萨市寺庙书屋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的安排,今年藏历新年前,拉萨市寺庙书屋实现全覆盖。拉萨市目前已建和在建寺庙书屋共231个。寺庙书屋的建设方便和丰富了僧人的生活,为他们安心修行提供了方便。
色拉寺的“三味书屋”
  色拉寺的寺庙书屋位于一座藏式传统小院里,从佛教典籍到法律知识,从识字读本到学术专著,从历史文化到科学技能,100多平方米的书屋面积不大,但藏书种类极多……
科普进寺庙
  “科普进寺庙”活动,丰富了寺庙文化生活,为广大僧众提供了解和学习现代知识和先进文化的机会,促进藏传佛教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千年古寺正在接受知识的馈赠与文化的洗礼……
西藏僧人:“九有”方便生活
  “我们在寺庙已通电、通水、通路、征订报纸,原来寺里的书屋主要是佛学一类的书籍,现在又多了科普类的书籍,对我们僧人增长知识很有帮助。‘广播电视舍舍通’项目正在进行中。‘九有’工程改善了寺庙的环境,方便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为我们安心修行提供了方便。”
·西藏的寺庙与藏传佛教文化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让广大僧尼参加医疗和养老保险,为寺庙建设道路、水、电、广播电视、书屋等民生设施,切实解决寺庙和僧尼的实际困难,僧人们不仅正常的佛法活动得到了依法保护,还通过广播电视、图书报纸等渠道开阔了眼界。2012年,西藏将实现在编僧尼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加快寺庙通水、电、路和通信、通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九个有”的目标。


 西藏和平解放后的西藏寺庙维修
  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和西藏自治区 先后拨出巨款维修寺庙,据不完全统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和自治区政府先后拨出3.4亿元,维修修复了千余座寺庙,以及拉萨大小清真寺、芒康的天主教堂和一批苯教寺庙……

 西藏寺院保护古籍 传承民族文化
  色拉寺、大昭寺作为藏传佛教著名寺院,藏有大量涉及宗教、历史、医药等门类的古籍。部分古籍由于成书历史久远,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早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僧人就开始对寺藏古籍进行保护整理,但由于资金、技术限制进展较慢。自2006年由色拉寺、大昭寺共同出资组建的“色昭佛教古籍经典收集整理印经室”至今已经收集古籍3000余部,出版了古籍经典328部。

 医保社保寺院全覆盖受到僧人欢迎
  2011年西藏自治区推出,凡年满18周岁的僧尼,不受户籍限制,本着自愿的原则,可在寺庙所在地按照自治区现行规定统一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西藏哲蚌寺僧人建立健康档案
  “以前看病都是自费,现在不仅享受医保补贴,每年还有医生上门服务。”80岁的哲蚌寺喇嘛洛桑顿旦1月14日在寺内接受完体检后,得知自己身体一切正常。他的身体状况还将被记录到健康档案…… 

 拉萨市寺庙书屋实现全覆盖
  根据《拉萨市寺庙书屋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的安排,今年藏历新年前,拉萨市寺庙书屋实现全覆盖。拉萨市目前已建和在建寺庙书屋共231个。寺庙书屋的建设方便和丰富了僧人的生活,为他们安心修行提供了方便。

 色拉寺的“三味书屋”
  色拉寺的寺庙书屋位于一座藏式传统小院里,从佛教典籍到法律知识,从识字读本到学术专著,从历史文化到科学技能,100多平方米的书屋面积不大,但藏书种类极多……

 科普进寺庙
  “科普进寺庙”活动,丰富了寺庙文化生活,为广大僧众提供了解和学习现代知识和先进文化的机会,促进藏传佛教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千年古寺正在接受知识的馈赠与文化的洗礼……

 西藏僧人:“九有”方便生活
  “我们在寺庙已通电、通水、通路、征订报纸,原来寺里的书屋主要是佛学一类的书籍,现在又多了科普类的书籍,对我们僧人增长知识很有帮助。‘广播电视舍舍通’项目正在进行中。‘九有’工程改善了寺庙的环境,方便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为我们安心修行提供了方便。”


·西藏的寺庙与藏传佛教文化

2012年3月28日星期三

昔日农奴顿珠让我们世世代代记住这一天

3月28日,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一个对于全区各族各界干部群众意义非凡的节日,记者走进昔日农奴顿珠的家,亲身感受他的生活。
    当我们走进堆龙德庆县古荣乡76岁的顿珠家里时,顿珠正指着墙上的一幅画教导4岁半的小孙女:“这是毛主席,是他让爷爷不再受苦,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田地,有了自己的牛羊,有了自己的房屋,有了做人的自由,过上自己的生活。”4岁半的小孙女似懂非懂,笑呵呵地拿了一个糖给爷爷。顿珠说:“现在日子越过越好,孩子们根本就不知道以前的苦,我年龄也越来越大,一有空我就想给孙女讲讲,虽然现在她还小,可能听不懂,但是心里至少会有个印象。” 顿珠感慨地说:“昔日猪狗不如的奴隶现在能过上幸福日子,那种滋味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明白,你们年轻人是不会懂的!”
    顿珠知道我们来意后,乐呵呵地说:“你们真找对人了,虽然我没读过书,但是听广播,看新闻这是我每天必做的事,有空我还经常给乡亲们说说以前的历史,讲讲现在党的好政策。西藏这些年的变化我都看在眼里,今日西藏,早已经没有了烂屋破房,再也没听说有人饿死,冻死,优越的民族政策改变了西藏的旧模样,处处牛羊成群,遍地青稞飘香,公路四通八达,飞机架起通向幸福的桥梁,铁路修到了离太阳最近的地方,生活在如此美好的黄金时代,这种幸福和安定我很知足。3月28日,一个令人振奋的日子,五十多年前的这一天,我们农奴翻身得解放,最残酷、最黑暗、最野蛮、最封建的农奴制社会被彻底砸烂,我的子孙后代一定要记住这一天,永远记住祖辈们曾经受过的苦!”
    说完这一席话,老人拉着我们去了他以前居住的房子,到了之后,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破旧不堪的房屋,顿珠老人说:“这是10年前的房子,在你们看来很破,很小,觉得不能住人吧,可我对它有很深的感情,它是第一间真正属于我的房子,我当朗生的时候,住在牛圈里,刮风下雨连个躲的地方都没有,晚上冷的时候想靠着牛取暖,被主人知道了还挨过打,什么叫猪狗不如,说的就是以前的生活。从小就知道,我的命就是主人的,我没有主人家任何一件物品值钱,现在的生活那个时候我是想都不敢想。2008年,有位政协委员到我们乡调研,我就曾经对他说,以前的历史不仅应该让后人知道,更应该全面了解,在我看来,应该更多地写入课本中!每年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临近的时候,县里、乡里都会举办好多活动,不只老年人参与,很多年轻人也乐在其中,这是好事。”

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翻身农奴把歌唱

“回顾50多年的亲身经历,我再一次深深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欣欣向荣的新西藏,更没有今天的我。”曾经的十八军藏族女战士、73岁的娜喜感慨颇深。
    “我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在旧社会,父母实在没法养活我,把我送进了所谓的‘孤儿院’,在那里我不但起早贪黑在地里干活,还经常挨打受骂。”如今已退休在家的娜喜老人住着藏式别墅,“我的房子比以前贵族住的房子还要好。”每天晚上,娜喜老人都准时收看新闻,一如既往地关心国家大事小情。
    西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53年前的3月28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以解放农奴为核心目标的西藏民主改革运动拉开了序幕,由此开辟了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新纪元。
    经过50余年的发展,一个让人民幸福和谐的新西藏展现在世人面前。
    笑容绽放在西藏人民脸上
    米玛顿珠家对面,是目前西藏保存最完好的农奴主庄园——帕拉庄园。这位75岁的老人在这个庄园里度过了青少年时光。谈起当年做朗生(家奴)的生活,老人顿时神情凝重,嘴唇微颤,目光注视着远方,似乎又回到了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终日受虐的年月。(下转第三版)
    他曾是庄园里的裁缝,妻子是庄园主夫人的女佣。朗生院里一个7平方米的土坯房就是他们的家,地上的两堆土坯算是“床”,墙上一个书本大的窟窿算是“窗子”。“那时每天都吃不饱肚子,饿得不行了就喝水。”他说,“我们夫妻被殴打过多次。
    旧西藏,占总人口不足5%的农奴主占有着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垄断着物质精神财富,而占人口95%以上的百万农奴一无所有,被当成“会说话的牲畜”。旧西藏法典将人分为三等九级,下等人的命价仅等同于草绳一根。农奴主以各种酷刑,如鞭打、挖眼、剁脚、断手等维护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挣扎在极其残酷和贫困的人间地狱。
    “能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脚印,能带走的只有自己的影子。”这是旧西藏农奴唱的一首民谣。另一首民谣唱道:“农奴面前三条路,逃荒、为奴和乞讨。”
    这些描写农奴苦难的歌谣,高二学生索朗卓嘎都会唱,是爷爷奶奶教她的。这个在新社会出生、在拉萨北京中学读书的少女说:“我知道那个时候,和我同龄的孩子经常挨打,和牛马睡在一起。我觉得他们好可怜,很庆幸自己出生在新社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66岁的老阿妈央金卓嘎家住拉萨拉鲁小区。她告诉记者:“我因为生在旧社会,所以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我最大的安慰是我的儿女们能够成长在新西藏,接受了最好的教育。现在,我的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她所学的专业也是很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她激动地说:“我们现在有吃有喝,有人权,有宗教信仰自由。达赖集团妄图分裂西藏,妄图破坏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广大西藏人民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无论达赖集团如何煞费苦心、百般狡辩,也改变不了旧西藏黑暗、野蛮、残酷、落后的事实。“只要对旧西藏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认为那是个‘人间天堂’。新旧西藏命运的变迁有目共睹,不容置疑。”拉萨退休干部达瓦次仁说,“达赖集团的险恶用心其实非常明显。我们要时刻与他们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今天的幸福生活不容破坏。”
    人民生活逐步走向富裕
    “贵族的太阳落下去了,我们的太阳升起来了!”1959年,当旧的地契、债约被扔进火堆时,“民主改革第一村”——山南地区乃东县克松村的443位翻身农奴分到了土地,围着火堆跳起了欢快的舞蹈。53年过去了,克松村变成了今天的克松居委会。克松人依靠科技种植大蒜,人均年收入达到近5000元,房子越来越大,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第一次昂首挺胸站了起来,真正成为这片雪域高原的主人。
    标准化的厨房、成套的真皮沙发、宽屏液晶电视……这是一个典型的藏式院落,楼房雕梁画栋,上下两层,足有500平方米。院落的主人是44岁的农奴后代、堆龙德庆县羊达乡村民阿努。民主改革前,阿努的父母“每天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苦得很”。现在,他种起了大棚蔬菜,建起了苗圃基地,住上了别墅,开上了汽车……
    53年,西藏经济社会大发展,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由人民共享。西藏各族人民从住房、看病、上学到出行、饮水、通讯等大有改善。人们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从衣食住行到医疗教育、文化娱乐,充分感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福祉。
    改革开放后,自治区党委、政府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始终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提出并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
    有数字统计,50年前,西藏农牧民没有生产资料,几乎终身负债,根本谈不上纯收入。50年以后,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196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904元。
    1950年的西藏有100万人口,其中没有住房的就达90万人。当时拉萨城区只有2万人,而露宿街头的贫民和乞丐就有近千户……谁又能想到,到了2009年,全区23万户、120万农牧民的安居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已达22.83平方米。在安居工程的推动下,西藏农牧民正逐步实现居者有其屋、居者有好屋的理想。
    “民主改革50多年来西藏的发展变化可以说是天翻地覆。半个世纪的发展,人民群众所得到的实惠,比过去政教合一体制下几百年的发展还要快、还要多。”今年60岁的西藏社科院研究员格桑益西感慨万分。
城乡人民生活节节高
    和平解放以来,西藏的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西藏各族群众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统计资料表明,1978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75元,到2011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4904元。西藏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极快,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给予西藏的各项优惠政策为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西藏城镇家庭和个人的消费支出中,食品的支出比重为44%,农牧区居民的这一比重为65%。数字难免枯燥,但数字所代表的生活变化却是喜人的:访亲拜友打“的士”,节假日里下馆子,已成为眼下拉萨市民生活的写照。如今,拉萨市的大街小巷布满了琳琅的商品和各式各样的食品,国内外知名品牌的时装店多如牛毛;行走在街上的人们,个个红光满面,衣着时尚;商场超市里随处可见手提着沉甸甸购物袋的男女;在居民区,每走进一户人家,你便会感受到家具的时尚,房间个性化的布置。
    除城镇外,变动的数字宛如快乐的音符奏起了农牧区群众的小康进行曲。走进拉萨市纳金乡藏热村村民扎西次仁家里,首先进入眼帘的是25英寸的彩色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茶机上摆满了各种水果,厨房里有着新鲜的蔬菜。扎西次仁得意地说,现在富裕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而这仅是农牧区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
    忆苦思甜,让人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富而思源,让人们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家住拉萨市八廓居委会的多吉老人说,和平解放以前,西藏广大人民群众在“三大领主”的压迫和剥削下,没有根本的人身自由和最起码的权利。现在我们的日子无比幸福。
    1959年3月28日,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日子。
    当天,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职权,领导西藏各族人民进行民主改革。由此,世界上最黑暗的西藏封建农奴制度被彻底废止,百万农奴得到彻底解放。
    从此,阳光普照每一个藏家儿女的心房。

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明天更美好

3月27日,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山南地区乃东县克松村村民举行活动,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满怀着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的无限喜悦,我区各族儿女迎来了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大喜日子。在3月28日,这个特殊而喜庆的日子里,开展纪念活动,就如同点燃一支火炬,它可以看清过去,让我们铭记历史;在3月28日,这个特殊而喜庆的日子里,开展纪念活动,就如同点燃一支火炬,它可以照亮未来,让我们展望西藏更加美好的明天。
    50多年前,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的“ 翻身农奴把歌唱,幸福的歌声传四方……”唱出了百万翻身农奴获得人身解放的真挚情感。
    50多年后,山南地区乃东县克松村村民达瓦次仁激动地说:“如今农牧民群众从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过着安居乐业的好日子,我们内心感到无比的高兴。我要把最美的哈达献给亲爱的党,献给伟大的祖国。我坚信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家乡会更加繁荣富强,西藏的明天必将更美好!”
    辉煌成就——提振信心和决心
    “在3月28日,我们重温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伟大建设史,畅谈改革发展稳定的新成就,能激发和提振我们进一步推进我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信心和决心。”经历过新旧西藏两个社会的丹增老人说。
    的确,统计显示,就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605.83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是1959年的93.9倍和48.5倍;西藏籍应届大学生就业率达99%,基本实现全就业;全区所有城乡群众包括寺庙僧尼在内享受各类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实惠,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184.8万人次;现代教育体系全面建立,西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4%,免费教育“三包”补助标准达到年生均2300元;西藏人口从1959年的122.8万增长到2011年的303万,其中藏族占90.48%,人均预期寿命从1959年的35.5岁提高到67岁;经过直接和间接选举产生的3.4万多名四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占94%。一大批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迅速成长,已经成为建设西藏、发展西藏的骨干力量,在自治区、地(市)、县三级国家机关组成人员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77.9%。
    不仅如此,西藏藏传佛教特有的活佛转世传承方式和历史定制得到充分尊重。目前,西藏共有1700多处宗教活动场所,僧尼约4.6万人,各种宗教和传统活动正常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继承和发展。国家投入巨资先后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等文物古迹进行维修保护,《格萨尔王传》等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得到高度重视,藏学研究、藏文编码国际标准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字中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文字;生态环境持续良好。国家十分重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21个,保护区面积占全区面积的34.5%,居全国之首,是世界自然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拉萨:一座满是幸福味道的城市

在这里,有着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灿烂的微笑、从容的步履、高亢的歌声、奔放的舞姿,幸福的感觉、吉祥的氛围始终萦绕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拉萨,一座满是幸福味道的城市。
    拉萨人的幸福感来自哪里?幸福的密码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寻找幸福的源泉。
    少者学之
    教育乃千秋大业,和千家万户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希望通过接受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次旺就读于城关区吉崩岗小学五年级,母亲尼珍是一名城市协警,父亲普布扎西是一名公交车司机,一家人的生活普普通通,却不失幸福的味道。在国家教育“三包”政策的帮助下,次旺免费就读于吉崩岗小学。“因为‘三包’政策减轻了我们的家庭负担,现在可以攒更多的钱改善家庭生活和为孩子上更好的大学做好充分准备。现在,我们还挤出钱来让孩子课余时间到少年宫去学习音乐、绘画等其他方面的知识。”说起孩子的教育,尼珍一家人显得轻松又充满了信心。
    “如今农牧民家庭的孩子们太幸福了,教育‘三包’政策扩大到15年,也就是说从幼儿园到高中上学全免费,覆盖面不断扩大,补助标准不断提高,受惠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西藏的关心!”谈到西藏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变化,在墨竹工卡县工作了十多年的教师米玛感受颇深。
    近几年,拉萨市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两基”目标全面实现,初步形成了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色教育的现代民族教育体系。
    中者业之
    古语用“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形容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如今,安居乐业不仅是拉萨这座城市居民的幸福梦想,而且正在成为现实。
    丹增次仁是一名电视工作者,有着稳定的经济收入,对生活的追求也十分时尚。工作后不久的他就购买了私家车。“现在,奢侈品进入了普通家庭,拉萨很多家庭都拥有私家车。买车除了解决自己上班的交通问题,工作之余,还能载着家人一起去购物、旅游,很有乐趣。”
    快速发展中的拉萨是一座适合创业的城市。个体户曾鑫从四川老家只身来到拉萨,在城关区林廓路上开了一家餐馆,经过他的努力,生意日渐红火。“拉萨一年比一年漂亮了,不管是针对区内的还是区外的群众,各方面的惠民政策也越来越多,再有北京和江苏的援助,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拉萨真的是日新月异,处处都是发展的机会,自然成了投资者的梦想之地。”
    老者欢之
    我国正在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让老者欢之,是城市幸福感的必然所在。
    70岁的孤寡老人扎列现在生活在城关区福利院。“这里有吃有穿有住有人照顾,还有很多人热情地关心我们,我们60多个生活在一起的老人一点都不觉得孤单,而是幸福绵绵。”老人的脸笑起来就像似一朵花。
    在拉萨市老干部活动中心,退休老干部顿珠每天都要约上几个老朋友来这里健身锻炼,晚年生活过得幸福安逸。“这里的健身器材种类齐全,也很适合老人们的锻炼需要,大家都很满意。”退休干部尼玛次仁的爱好是打乒乓球,打起球来动作灵活、精神矍铄,让我们很难相信老人今年已经70岁高龄了。
    少者学之、中者业之、老者欢之……拉萨,一座满是幸福味道的城市。

西藏实现主要农牧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覆盖

新华网拉萨3月28日电 (郭雅茹 次吉)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气象局获悉,目前,西藏全区实现了主要农牧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覆盖,农牧地区打破了“靠天吃饭”的传统。

  据了解,目前,西藏气象部门已建成12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5个探空观测站、6个天气雷达站、18个雷电监测站、8个GPS水汽观测站、8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4个酸雨观测站、4个辐射观测站,实现了“县县有站、重点区域一县多站”的跨越,丰富了气象观测资料,初步建成了广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


  西藏气象服务信息的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已达90%以上。2011年,西藏气象部门新建县级气象信息服务站5个、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7个,气象信息员增加到947人,县级覆盖率提高到95%。同时,加强了农牧民救灾避险培训,科普工作深入农牧区群众。

  西藏实现主要农牧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覆盖,有效解决了西藏天气气候条件和气象灾害制约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也使重大气象灾害导致的农业减收得到有效遏制,农牧民的农业生产活动由“靠天吃饭”向“看天管理”转变。

迈步在现代化道路上--写在"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之际

3月28日,雪域高原将迎来“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53年前的这一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揭开了以废除封建农奴制为核心的民主改革的序幕。随之,百万农奴在政治、经济和精神上得到了彻底解放,成为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主人,实现了做人的权利和享有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
  这个世界上最后一块、区域最大、人口上百万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的彻底消亡,在政治上为其未来的现代化彻底扫清了道路。从此,与黑暗、野蛮、残酷、落后的旧西藏形成鲜明对照,以现代文明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成为这块土地上的主旋律。斗转星移,如今,西藏各族人民正在现代化道路上迅猛前进,书写着发展和进步的光辉篇章。
  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西藏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旧西藏的基础设施如何?“没有一寸公路,传送文书靠驿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可以通车的桥梁。从康定驮运货物到拉萨,行程两个月以上……”
  中国共产党人从解放西藏的那天起,就把西藏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了一个异常重要的位置。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尤其是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后,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跨越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进入“十二五”以来,西藏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去年,拉萨至贡嘎机场高速公路通车,北京至拉萨往返直航开通,青藏直流联网工程投入运行。今年,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脱县将结束不通公路的历史,拉萨至林芝的铁路即将动工,拉萨至成都的铁路将提上日程等。
  基础设施的完善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现代、更便捷。昔日民谣悲叹:“进藏难出藏难、在藏出行也艰难”。现在,每天进出西藏的航班约120多架次、进出藏的客运列车达10趟。去年底,西藏全面完成了84处溜索改吊桥工程,溜索桥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农牧业生产走上机械化、产业化发展之路,工业和第三产业呈快速发展,具有西藏特色的现代产业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旧西藏农牧业生产一直处于极端落后状态: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农区仍大量使用木犁、木铲进行田间耕作,有些地方甚至保持着“刀耕火种”、“烧荒肥田”等原始的生产方式。
  3月16日,记者在达孜县桑竹林村开耕仪式上看到,30多辆东方红拖拉机先后开进农田,传统的“二牛抬杠”在这里基本退出生产领域。据西藏自治区农牧厅介绍,到2011年底,西藏各种农用机械达28万台,农用耕、耙、播、收机具达13万台,全面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54%。古老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西藏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仅“十一五”期间,国家就安排资金4.6亿元,初创了一批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农畜产品品牌。经过扶持和培育,全区现有13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和63家地(市)级龙头企业,辐射农牧民3万多户。
  以自然、人文风光而举世闻名的西藏,近年来旅游业发展极其迅速,游客每年都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去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869.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97.06亿元,同比增长35.8%,占当年第三产业总收入的30%以上。今年,西藏力争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收入达120亿元。
  现在,西藏的产业结构越来越趋于合理。2003年,西藏现代产业开始起步。去年底,第二、三产业已经占到GDP总额的87.7%。
  现代化的推进和实现,有效地保障了生态环境、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深深感到,在全球化时代,西藏生态环境、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离不开当地现代化的推进和实现。
  西藏是我国主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脆弱而敏感。为保护好这个屏障,西藏“十一五”期间用于环保的资金超过100亿元,而“十二五”仅用于“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资金就将达155亿元。西藏现已建立21个生态环境保护区,47个各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占西藏国土面积的34.5%。
  西藏农牧区群众多以烧柴烧牛粪做饭取暖,对生态破坏极大。为改变这种状况,太阳能设备在农牧区得到广泛运用。根据规划,从2008到2015年,通过实施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工程,西藏将重点解决区域农牧民采暖、煮饭等生活用能问题,农牧民传统能源替代率达60%。
  西藏传统文化的保护同样也受惠于现代化发展提供的资金和技术。“十一五”期间,国家投资5.7亿元对22处重点文物进行维修。投资6000多万元,用于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和传承。目前西藏各类传承人达2万多人,有53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人。
  借助现代科学理论和现代技术手段,西藏的藏学、高原生态和藏医药等学科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一批有世界影响的学术成果。
  西藏人民拥有追求、创造、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权利,他们是西藏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也是建设成果的享受者
  旧西藏占总人口95%的农奴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仅有的一点现代文明成果全被“三大领主”占有享用。而如今,无论是在衣食住行还是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西藏绝大多数的群众都享受到了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长期以来,西藏农牧区群众的住房多为黑色帐篷、低矮阴暗潮湿的土坯房和石板房,“夏不挡风雨、冬不抵严寒”。安居乐业,无居何安?民主改革后,在解放军和人民政府的帮助下,翻身农奴盖起了第一批住房。改革开放后,政府又帮助农牧民盖起了第二批住房。从2006年起西藏实施的农牧民安居工程,是第三批住房。截至目前,该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80多亿元,使33.89万户、177万名农牧民住上了安全宽敞舒适的新房屋。
  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农牧民看病就医得到有效保障。如今,农牧区医疗制度早已实现覆盖,乡(镇)卫生院的药品已增加到100种,有的中心乡(镇)卫生院达200多种,基本满足了农牧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需要,农牧民近70%的住院费用得到报销补偿。医疗卫生的进步,使西藏的人均预期寿命从和平解放初期的35.5岁提高到现在的67岁。
  西藏的教育已今非昔比。截至去年底,全区小学860所、教学点613个、小学适龄儿童毛入学率达99.4%。初级中学93所,初中毛入学率达98.5%。全区“普九”累计脱盲人口170万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以下。
  广袤的农牧区不再与外界隔绝,“山高路又远、世界在眼前。”如今,藏语卫视频道实现24小时不间断播出,全区80%以上的农牧户可以收听收看50多套广播电视数字节目。一些农牧民高兴地说,他们从中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和别样的生活,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好的打算。

西藏将开展和谐模范寺庙与爱国守法先进僧尼评选

今天,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就在全区开展好和谐模范寺庙暨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创建评选活动作出批示。他强调,全区上下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习近平副主席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时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扎实实开展好和谐模范寺庙暨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创建评选活动,为建设和谐西藏、平安西藏作出积极贡献。
陈全国在批示中指出,开展和谐模范寺庙暨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创建评选活动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管理宗教事务的法律法规的重要举措,是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有力抓手,是调动广大僧尼爱国守法积极性的有效载体,是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的实际步骤,是党和政府关爱广大僧尼的具体体现。2011年10月,自治区党委、政府站在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高度,研究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和谐模范寺庙暨爱国守法先进僧尼评选活动,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对开展好创建评选活动进行了具体部署。这一决策受到了全区广大僧尼的普遍拥护和欢迎。一个时期以来,全区各寺庙和广大僧尼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遵规守法、安心修行、维护和谐、推动稳定,涌现出了一大批模范寺庙和先进僧尼。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近期要认真组织开展好评选活动,充分调动各寺庙和广大僧尼爱国守法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要隆重表彰先进。在地市、县(市、区)创建评选的基础上,自治区在4月份隆重召开表彰大会,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在全社会和广大僧尼中营造爱国爱教、遵规守法的良好氛围,弘扬反对分裂、维护和谐的浩然正气。
二要认真组织实施。要在全区自下而上地组织好评选表彰工作,县级和谐模范寺庙的评选,原则上奖励寺庙比例为全县(市、区)寺庙总数的30%,和谐模范寺庙的持证僧尼均为县级爱国守法先进僧尼,未评上模范寺庙的,持证僧尼按其30%的比例评选县级爱国守法先进僧尼;自治区和地市分别从下一级评选结果中按30%的比例评选和谐模范寺庙和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和谐模范寺庙的持证僧尼均为同级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对僧尼爱国爱教、专心修行、遵规守法表现突出、寺庙持续和谐稳定的地方可适当提高表彰奖励比例。
三要落实奖励政策。严格按照《关于开展和谐模范寺庙暨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创建评选活动的意见(试行)》的规定,落实好各项奖励政策和措施,为和谐模范寺庙授光荣匾、为爱国守法先进僧尼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使他们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充分调动他们爱国守法的积极性。
四要激励驻寺干部。广大驻寺干部为促进寺庙和谐稳定发挥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他们的工作要给予充分肯定。对被评为和谐模范寺庙的寺庙管委会、驻寺工作组和驻寺干部要按照相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虽未被评为和谐模范寺庙、但寺内僧尼表现好、当选爱国守法先进僧尼比例较高的寺庙管委会和驻寺工作组中表现优秀的驻寺干部也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要树立良好导向。要以开展和谐模范寺庙暨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创建评选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树立爱国守法、反对分裂、为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贡献的良好导向,健全寺庙管理长效机制,维护藏传佛教正常秩序,确保全区寺庙和谐稳定。广大驻寺干部要积极主动与爱国爱教僧尼交朋友,广泛开展以爱国爱教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六个一”活动,扎实推进寺庙“九有”工程,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广大爱国爱教僧尼的心坎上,教育引导广大僧尼积极争创和谐模范寺庙,积极争当爱国守法先进僧尼,构建起寺庙持续稳定的长效机制;全区广大爱国爱教僧尼要自觉遵守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管理宗教事物的法律法规,潜心修行、提高造诣,大力弘扬藏传佛教爱国爱教、弃恶扬善、崇尚和谐、祈求和平的好传统,为推动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构建和谐西藏、平安西藏作出应有的新贡献。

西藏主席:达赖仍在竭力包装分裂主张

        西藏自治区主席白玛赤林27日晚间在拉萨说,以达赖为首的旧西藏落后势力及其所谓的“流亡政府”,并不甘心自己的“天堂”被历史的进步潮流所淹没,仍对曾经占有的特权恋恋不忘,仍在颠倒黑白,四处游说,骗取不明真相人士的同情与支持;仍在竭力包装分裂主张,谋求“西藏独立”,妄图恢复政教合一制度。煽动鼓吹各种极端暴力行为,企图破坏西藏人民安宁祥和的幸福生活。
白玛赤林说,这种赤裸裸的分裂图谋,历史不答应,人民不答应,必将以失败告终!无论达赖和达赖集团采取何种伎俩,西藏人民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强意志不会改变。
当晚,白玛赤林发表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3周年讲话。这是自2010年以来官方连续第三年发表此类讲话。
白玛赤林说,1959年3月28日,是新旧西藏的分水岭,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光辉的日子。53年前的3月28日,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领导西藏百万农奴,掀起了一场20世纪最为波澜壮阔的群众性“废奴”斗争,彻底摧毁了世界上最后一个封建农奴制堡垒。这是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权事业的重大贡献,是国际废奴运动的重要里程碑,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白玛赤林介绍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等成就。他说,2011年西藏全区生产总值达到605.83亿元人民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是1959年的93.9倍和48.5倍。西藏籍应届大学生就业率达99%,基本实现全就业。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现代教育体系全面建立。西藏人口从1959年的122.8万、增长到2011年303万,其中藏族人口占90.48%。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继承和发展,藏文编码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中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文字。西藏仍然是全球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在谈到政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时,白玛赤林说,西藏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样,享有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经过直接和间接选举产生的34000多名四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占94%。在自治区、地市、县三级国家机关组成人员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77.9%。
在谈到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尊重时,白玛赤林说,藏传佛教特有的活佛转世的传承方式和历史定制得到充分尊重。目前,西藏共有1700多处宗教活动场所,僧尼约4.6万人,各种宗教活动正常开展。
白玛赤林还向所有关心、支持西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国外藏胞、海外侨胞、各族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2012年3月27日星期二

昔日农奴:没想过会有现在这样幸福的生活

今年的3月28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设立三周年。西藏百万农奴翻身获得解放,成为国家的主人,开创了美好幸福的新生活,吉布和索朗次仁老人用亲身经历见证了新旧西藏两重天的巨大变迁。
  3月的高原大地春意盎然,在拉萨市曲水县江村吉布老阿妈的家里,暖阳下吉布老阿妈正在院子里和三个孙子玩耍,享受天伦之乐,看着老阿妈幸福的笑脸很难把她和以前的农奴联想到一起。
  今年65岁的吉布老阿妈,12岁以前当过农奴,那时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日子。西藏民主改革后,老阿妈的命运彻底得到了改变,在党和国家对西藏实施的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扶持下,如今老阿妈住进了600平米的安居新房,家用电器配套齐全,家里年收入也达到4万多元,三个女儿各自也有了自己的好生活。
  吉布老阿妈告诉记者:“我在12岁之前当农奴,连糌粑都吃不饱,那时根本就没想过会有现在这样幸福的生活。现在的生活非常好,不仅自己幸福,子孙们也过得很好,不仅上学还当上了国家公务员,生活也富裕。”
  家住拉萨市达孜县白纳村的索朗次仁今年已经72岁了,他和自己的老伴索朗旺姆曾经都是农奴,提到以前的农奴生活索朗次仁感触很深。他告诉记者,他的父辈都是农奴,到他这一辈家里生了7个子女,但他们一生下来也摆脱不了当农奴的命运,全家挤在一个狭窄阴暗的小房子里。索朗次仁还特意带着记者来到了他曾经当农奴时居住过的地方,给我们讲述他以前的黑暗生活。
  索朗次仁说:“我出生在这个房子里,面积小、很黑暗、连窗户都没有,只有一个门,一进去就黑黑的,现在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搬进了安居新房,房子不仅是楼房而且宽敞明亮。”
  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美好新生活。如今索朗次仁一家住上了两层楼的安居新房,他和自己的老伴都已经参加了新农保,家里6个子女都有了工作,3个孙子也在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大孙女还在内地念大学,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现在都过上了,对于如今的幸福生活,索朗次仁和索朗旺姆夫妇心里充满了满足。
  索朗次仁对记者说:“在党的关怀下,我们的生活非常幸福,要是在旧西藏,子女还会像我们一样受苦,如今在党的好政策下,孩子们可以享受国家九年义务教育。”
  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经历过严冬的酷寒才更加懂得春天的温暖。曾经的农奴现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当上了国家的主人,还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新闻特写:探访藏区草原上的幼儿园

对5岁的藏族小姑娘才让卓玛来说,今年的春天会是她人生一个新的开始。爷爷带她来到了村里的幼儿园,她童稚的心灵开启了一个新奇的世界。
  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和十几个孩子一起在活动室里骑小羊玩。虽然语言不通,当记者牵着她的手,抚弄她可爱的小辫时,她转过脸来,冲记者发出了一声清脆的“阿妈。”意思是小辫是她妈妈给她梳的。
  靠着幼儿园老师吾强当周的翻译,小卓玛告诉记者:“自己很喜欢这里,不喜欢回家去住了。”“这里可以念书,还有很多好玩的玩具,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玩。”
  小卓玛的家住在距离幼儿园1公里的塔秀村,这是一个地处偏远的纯牧业村,距离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县城十多公里。
  和小卓玛一样,学前教育在过去对牧区的孩子们来说还是比较遥远的事。而如今,整个塔秀村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了90%。
  “我们的幼儿园是在2010年,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村小学校舍改建的。村里投资三万多元,从西宁买了全套的教学用具和玩具,还把校舍重新粉刷了一遍,增加了很多儿童元素。”幼儿园园长切军加说。
  三月的青藏高原,依旧飞雪漫天。幼儿园的彩色大门和栅栏,在雪地里十分显眼。院内是三排修葺一新的平房,外墙上画着米老鼠、唐老鸭及喜羊羊等卡通形象,里面传来孩子们童真的声音。
  藏族幼教冷智卓玛告诉记者:“我很喜欢现在的工作,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孩子们也喜欢和我在一起,这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冷智卓玛毕业于青海民族大学法律系,今年27岁,大学毕业后在贵南县电视台当了两年志愿者,去年通过考试来到这里。
  61岁的藏族老人东珠才让老人说:“现在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幼儿园,我就把小孙子送来了。开始还担心不适应,没想到他一会儿就玩高兴了。”跳跳床上,四岁的小扎西正玩得开心。
“这里老师好,玩具也多,书也多,娃娃在这里我很放心。”东珠才让说。
  此时,园里大喇叭响起了动听的音乐,午饭时间到了,主食是羊肉面片,每人还有一个鸡蛋和一块苹果。
  “村里对孩子的伙食很重视,每周都会派车送蔬菜水果过来,冬天最冷的时候也从没间断。”园长切军加说。
  问及孩子的入园费用,切军加笑道:“一个学期四个半月,费用只有200元,基本只是孩子的伙食费。有一次我告诉一个孩子的妈妈学费标准时,她还以为200元是一个月的钱呢。”
  塔秀村村民几乎全是藏族,人口居住较为分散,为解决一些离家较远孩子的入学问题,幼儿园特地安排了宿舍。“现在全园共有孩子69人,平时住在幼儿园的超过一半。”
  走进孩子们的宿舍,记者见到屋里整齐地摆放着八张儿童用床,被褥叠得整整齐齐,洗漱用品也码放得很规整。
  藏族保育员拉毛告诉记者,孩子们刚开始可能会不太适应,但不出一周就学会自己刷牙洗脸,相互之间团结友爱。
  陪同记者采访的海南州副州长董杰人说,塔秀村地处偏远,这里的孩子们能享受到基本现代化的幼儿教育,应该说,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关怀。
  西龙幼儿园只是海南牧区众多村幼儿园的一个缩影。目前,海南州已开办各级各类幼儿园165所,在园幼儿约13500人。4-6岁幼儿毛入学率为58%,越来越多的藏族牧民愿意将孩子送到幼儿园进行学前教育。
  根据规划,到2013年,海南州将新建和改扩建县、乡(镇)、村幼儿园265所,其中在农牧区建设212所村设幼儿园,基本实现学前教育城乡覆盖的目标。

七问达赖喇嘛

按:戒杀戒妄、护国利生是包括藏传佛教在内世界各大宗教、各个派系共同奉守的基本准则。敬畏生命、尊重事实,既是佛门清规的要求,也是文明社会的共识。回顾第十四世达赖喇嘛近年来的若干言行,笔者忍不住就此发问。
  一问达赖:为何蓄意鼓动藏人自焚?
  2012年2月22日,达赖在印度达兰萨拉主持晨祷仪式时,“呼吁”藏人“祭奠那些自焚的英雄们”,不要庆祝藏历新年。
  笔者不禁问,达赖为一些“自焚”者而要所有藏人不得庆祝新年,不是蓄意鼓励藏人自焚又是什么?
  藏历新年已有千余年历史,是藏民族风俗、习惯、情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勤劳的藏族人民合家欢聚、品味传统的日子。每逢年节,寻常藏族百姓家里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辛劳一年的人们从中获得最大的精神抚慰。“自焚”是一种极端的生命终结方式,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任何地方、任何团体、任何势力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策动所谓“自焚”,都会遭到抨击和唾弃。
  1994年联合国《消除国际恐怖主义措施宣言》称,为了政治目的而企图或蓄意在一般公众、某一群人或某些人中引起恐怖状态的犯罪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辩护的。从2008年“3·14事件”到近期的“自焚”,哪一件不是蓄谋已久,哪一件不是以牺牲寻常百姓的安居乐业为代价?达赖把个别藏人“自焚”的价值等同于整个藏民族的新年幸福,不是在煽动、怂恿继续自焚又是什么?
  佛家有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反算一下,达赖利用自己的威名,蛊惑多少生命提前终止,就算达赖造得寺庙千座万座,又岂能抵得过屡次教唆杀生造下的恶业?
  二问达赖:谁在灭绝西藏文化?
  2011年11月,达赖在日本宣称,近期发生的藏传佛教僧侣“自焚”事件,“背后原因是中国的文化灭绝政策”。
  关于什么是“西藏文化”,达赖有一个逻辑:西藏文化就是藏传佛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就是格鲁派文化,格鲁派文化就是达赖一切说了算的“达赖文化”。换言之,只要与达赖的想法不一样,就是“灭绝西藏文化”。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达赖还真是农奴主心结不减,把西藏视为家产,把西藏人民视为自己的奴隶。
  有学者指出,“达赖所讲的被破坏的西藏文化,指的就是神职人员的绝对特权。在达赖的眼里,一旦普通藏民掌握了文化,就破坏了神权管理下森严的等级制度。”信哉斯言!
  西藏文化多元多层,既有宗教文化,也有世俗文化;既有传统文化,又有现代文化;既有藏民族文化,也有中原儒家文化、蒙古族、满族等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更不用说“达赖文化”、格鲁派文化,从来都不是西藏文化的唯一内容。
  达赖挖空心思偷梁换柱、移花接木,无非想欺骗世人,使其以为发展了格鲁派文化就是发展了西藏文化的全部。这才是对西藏文化最大的“灭绝”!
  笔者认为,达赖“文化灭绝论”的葫芦里,卖的无非是这么一剂药:满足一心想望“西藏独立”者的需求,挑起某西方势力“对中国进行施压的冲动”,最终达到复活旧西藏农奴制、分裂祖国的丑恶目的。
三问达赖:中国和西藏历史上是“供施关系”吗?
  达赖在其“转世声明”中称,十三世达赖认证时,西藏与满清之间的“供施关系”尚未断裂。言下之意,历史上中国和西藏是所谓“供施关系”而非隶属关系。
  纵览清史,笔者不禁疑惑,这个号称继承了前世记忆的十四世达赖,为何在西藏是中国领土这一事实上就能突然“失忆”、白日说谎呢?是否真的像有人猜测的那样,眼前这个达赖是个如真包换的假货呢!
  笔者乐善好施,不介意以提问的方式,帮助达赖恢复一下记忆:既然从你开始就和中央政府没了“供施关系”,还为啥对驻藏大臣那么客气,遇事即报,寻求人家支持呢?还记得你的前世,试图绕过驻藏大臣向皇帝直接奏事被断然拒绝吗?这些事体,相信在向你转生的最后一刻你的前世都不会忘记,你该不会只在这些事上陡然失忆,翻脸不认账吧?不论做人、做事、做喇嘛、做达赖,想必都不至于此!
  还奉劝一句,如果真的是“供施关系”、没有金瓶掣签的话,你和你的前世就不可能存在,也根本不可能有你今天的这一回“演出”。现在社会上流行“穿越”,你真该往回“穿越”一把,复习一下前世,就会实话实说了。
  四问达赖:为何要筑起民族对立的“柏林墙”?
  2011年7月,达赖接受美国之音采访称,“自从柏林墙倒了之后”,“我们看到……每个国家都属于人民,而不属于一个政党、一个国王,或者精神领袖”,一副“卫士”的架势。
  笔者注意到,达赖2008年11月“为全体藏民族实现名符其实的自治的建议”称,未来的“自治机关”享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地区的人民在西藏居留、定居、工作或其他经济活动自主制定相关法规的权力是极为重要的”,公然叫嚣将非藏族居民驱逐出西藏。与此同时,达赖及其亲随开足马力鼓噪所谓“藏汉友好”,与一群爹抛娘弃的无良学者拼凑“友好协会”。两相对照,达赖两面三刀、能骗一个是一个的惯常伎俩,再次显露无遗,真正用意更是昭然若揭。
  准确地说,达赖是打着所谓“自治”的旗号骗取同情,为有朝一日复辟农奴制后推行种族清洗铺路垫土;举着“保持民族特色”的幌子,在藏族和其他民族之间,筑起种族隔离和民族仇恨的“柏林墙”。
  鉴史知今,达赖的言论不禁让人们想起二战中疯狂的纳粹。达赖的“中间道路”、“高度自治”背后,是赤裸裸的民族驱赶,和当年希特勒“清洗”犹太人何其相似!
五问达赖:你在为谁代言?
  2010年2月18日,达赖窜访美国时称,“我有责任为600万藏人代言。”还一次又一次公开为自己戴上“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西藏人民的幸福”的高帽。笔者不禁要问,这个花着美国的钞票、家里好几口子加入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达赖,真的会为藏族同胞代言吗?
  不妨换个角度,看看这个达赖在为谁代言,就知道他不会为谁代言了。
  2009年11月22日,达赖在印度说自己是“印度之子”,把生他养他的人民和土地弃若敝履。为了给“爹”献礼,达赖一次又一次公开宣称山南地区属于印度,甚至狂言印度比中国更有资格主张对西藏的主权。
  达赖是旧西藏最大的封建农奴主,西藏的山川土地、牲畜牛羊尽为其有,各级官员俯首听命,农奴和奴隶任其买卖。随其叛逃的众“噶伦”中,多为镇压进步藏民、屠杀爱国藏胞的刽子手。达赖集团的头面人物中,有几个是出身寒门的普通藏民?
  再看“流亡藏人”社区,残旧、破败的景象入目皆是,藏胞们过着寄人篱下、低人一等的生活,与国内亲人的生活根本无法相比。难道这是他们想要的被达赖“代表”的结果吗?
  美国的钞票、印度的儿子、曾经的大农奴主……种种基因,牢牢决定了达赖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没有办法不为外国主子、不为封建农奴制代言。达赖在叛逃之前,从没想到过“民主”、“选举”、“代言”,如今则“热衷”不已,不是有病,就是有鬼!
  笔者认为,要达赖为藏胞“代言”,也有可能性,就他的身体发生“基因突变”。此处有个不错的主意:达赖不妨在窜访的同时,寻找有没有能促成基因突变的新技术,帮助改写了他的农奴主和叛国者基因图谱后,再来“代言”不迟。
  六问达赖:你在为谁祈福?
  关于“自焚者”,达赖不断说,自己“钦佩”他们的勇气,并为他们“祈福”。以达赖的宗教地位而“钦佩”并且“祈福”,对信众来讲,无疑是被要求追随“榜样”,寻找被达赖“钦佩”的机会。方法达赖已经指出——“自焚”。
  祈福于宗教是常事,但若心地乖张,用意卑劣,其表壳之下蠕动的就是诅咒。那么,达赖“祈”的是什么“福”呢?
  日本地震、印尼海啸、台湾风灾……乍一看,达赖似乎干了不少“祈福”的活。但笔者注意到,一旦涉及美国等主子的利益,不管生灵如何涂炭、平民如何丧命,达赖必定三缄其口。比如最近发生的美军射杀十多名阿富汗妇孺事件,达赖连一个字都不敢说,何等的乖巧!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数万生命顷刻陨落,许多藏族同胞生死未卜。达赖当月15日窜访德国,却对这一人类劫难只字不提,哪怕其中正在经受肉体和心灵剧痛的藏族同胞,也不曾表达一丝同情。知情人说,达赖那时狂喜莫名,表现出了“真实的失态”。青海玉树地震,达赖除了几句“念词”外一毛不拔,是中央政府的巨大投入,帮助受灾藏民迅速重建家园。
  说到底,达赖的“祈福法会”是秀自己的“政治法会”,甚至头上那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假发的真假虚实,达赖自己门儿清,大家也心明眼亮。他的涂了迷彩的“祈福”,正在颜色剥落、内里不时败露。
七问达赖:你因何为网友所不齿?
  自有“自焚”以来,每有发生,必有达赖或其手下组织“法会”、“集会”、“受访”先行。中国网友对此洞若观火。
  如不少网友所言,达赖等以教干政,以僧干政,本就为文明社会所不允,为各国政治通例所反对。旧西藏农奴制,是世界上最为黑暗、落后、野蛮、残忍的制度之一,是早被摒弃的历史污垢。达赖所图,无非借主子们赐给的“民主”、“选举”、“和平奖”等幌子,外行障眼之法,内藏复辟农奴制之实。历史不会答应,人民不会答应。
  网友的呼声是民意的宣示。笔者也是网友,也在此发上一问:达赖知道自己因何为网友所不齿吗?
  首先,达赖根本没有资格。一个六十年前地球最后的封建农奴制之一的魁首,骨子里无比眷恋特权意识、以奴役剥削民众为生的、家里金银成山的居于权力顶端的僧人,能指望他突然“开悟”,向“子民”们低头并和他们一起“民主”起来吗?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达赖在旧西藏的所作所为,连希特勒都相形见绌。一些西方势力别有用心,想把西藏“保护”起来,恨不得让它永远停留在原始社会,与现代社会“绝缘”,正与达赖所图不谋而合。
  笔者奉劝达赖,你已年逾古稀,继续与国家、与人民为敌,最后难免落一孤魂野鬼下场。有网友说得好,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大团结,“藏独”翻不了天!
  有网友写了一个段子,转给达赖和他的主子们“共勉”:
  我问上帝:西藏何时能独立!?上帝说:地球毁灭前没有可能!我又问:那某国人为什么还这样胡闹?上帝说:它们无知、无聊、无人性!我说:那你不能管管吗?上帝说:我只管人的事,畜生们的事不归我管!我又问:那总得有管它们的啊!上帝不屑地说:你找那个美藉“自由女巫”去管吧。我说:是总在海边站着已湿身还装腔作势的那个女人吗!?上帝说:不是它是谁!我心想:切!它能成吗.......

从数字看西藏民生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政府、各省、区、市的大力支持下,西藏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西藏民生明显改善。一组数据证明:1978年西藏GDP只有6.65亿元,2011年已达到605.83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74元增加到4700元。目前西藏社会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户有所居”、“孩有学上”。
  在“老有所养”方面,西藏60岁以上的老人,都有养老保险。而“病有所医”,西藏“新农合”参保率已接近100%,即几乎所有农户都加入“新农合”,居民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而大病花费的80%可以报销。“贫有所济”,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60万人,减少到现在不足10万人,现在贫困人口每人有低保。“户有所居”,西藏实施安居工程,80%的老百姓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安居房。“孩有学上”,现在西藏适龄儿童入学率接近100%。
  中央先后召开五次西藏工作会议,将发展重点放在农牧民、民生等方面。其中发展手段之一,就是增加公共服务,现在西藏每个乡镇都有学校、卫生所、邮局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西藏是离天最近,离污染最远的地方”,用这句话描述西藏的环境一点都不为过。西藏每花的10元钱中,有9元是由中央转移支付的,这样,就不需挖矿、采煤,污染环境。西藏环境这么好,有两点原因:首先是发展资金不需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其次,截至2011年8月,西藏建有自然保护区47个,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47%,居全国省市自治区之首,16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较好保护。去年西藏对生活在草原的牧民进行生态补偿,仅此一项,农牧民人均收入增加500元,可谓利国利民。(作者: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罗绒战堆)

从特权阶层到民主管理——藏传佛教寺院管理之变

在中国的西藏自治区及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分布着数千座藏传佛教寺庙,有着数万僧尼。在全民信教的藏地,藏传佛教寺庙及僧尼承担着满足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需求、传承藏传佛教文化的功能。
  就在半个多世纪前,西藏还是僧侣贵族专政的封建农奴社会。占人口不到5%的贵族、寺庙及官家,却占有着旧西藏的全部耕地、牧场、森林、山川、河流、河滩以及大部分牲畜,并占有大量的农奴和奴隶。西藏佛学院常务副院长豆格才让先生说:“政教合一那种情况下,寺庙的管理权就掌握在活佛和高层的、贵族的这些人手里,大多数僧众管理上没有发言权。”
  1959年达赖喇嘛发动武装叛乱并逃亡国外后,中央政府在西藏废除农奴制和政教合一制度,实行民主改革。占西藏95%的农奴获得土地等生产资料。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人民有当僧尼的自由和僧尼还俗的自由;废除寺庙的封建占有、封建剥削、人身奴役以及寺庙内部的封建管理和等级制度,保障各教派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寺庙内的公共资金和财产实行民主管理,作为生产基金和供给寺内僧尼的生活与正常宗教活动之用;寺庙的僧尼按劳动力情况分得的土地,由寺庙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组织生产;寺庙内收入不够正当开支时,由政府予以补助。
  通过民主改革,西藏所有寺庙均选出了管理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豆格才让说,民主管理制度的最主要特点体现在自我管理上。
  豆格才让称:“对寺庙进行民主管理是一种历史性突破,寺庙里面正式的僧人都有权参与,都有权提建议。”
  50多年来,藏传佛教寺庙得到充分发展。目前,西藏自治区有各教派的寺庙1700多座,僧尼46000多名。
  豆格才让认为,直接从封建农奴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的藏传佛教寺庙,其自身也有一个适应社会的过程。在他看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许多出家的僧人都是从农村或者牧区中来,本身是农民或者牧民,出家前接触历史、宗教方面培训的机会不多。出家之后,一些僧人的服饰变了,但是思想认识上变化不大。
  豆格才让表示:“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对现实的认识,各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局限性。怎么弄?我们藏传佛教跟其他宗教有点不一样的东西,就是我们西藏历史上存在一段时间的政教合一制度,跟现在的现代社会的管理体制是格格不入的。”
  豆格才让表示,西藏寺院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应该与时俱进,不能照搬历史。而尊重法律法规和佛法教义的民主管理制度,才是走对了的正确发展方向。

“民生阳光”照耀雪域高原

一座座漂亮的安居房带来安居乐业,一项项社保政策织就完善“安全网”,一个个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基层文化生活……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以来,西藏和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着力改善民生,“民生阳光”普照雪域高原各族群众。
  近年来,西藏和四省藏区结合当地实际,推出牧民定居工程,极大改善了各地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在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修则修,宜迁则迁”,极大地调动广大农牧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目前,西藏已有174.27万农牧民住上安全舒适的房屋,今年西藏将再完成59575户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
  四川省从2009年开始实施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截至去年11月,已有45万牧民群众告别居无定所的艰苦生活;青海省游牧民定居工程自2009年以来共开工建设6.99万户,今年还计划新建游牧民定居工程1.46万户。
  医疗、养老等事关群众民生幸福,在国家的支持下,西藏和四省藏区扩范围、提标准,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完善。目前,西藏已基本建立起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为主体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西藏的基层卫生设施在逐步完善,2010年以来国家和西藏共投入12亿元,先后实施67个县卫生服务中心、213个乡(镇)卫生院等建设项目;西藏社会保障的标准在大幅提高,2011年政府补助农牧民医疗标准由2009年的人均140元提高到2011年的260元,今年西藏第8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每月人均将达2700余元。
  在四川藏区,2009年启动的四川卫生事业发展计划已培训藏区乡村医生1400名,藏区新农合参保人口达157万多人,参合率达95%以上;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6.6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7.4%;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参保率在95%以上。
  让所有的农牧民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重要惠民工程。近年来,西藏和四省藏区加快农牧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层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目前,西藏已建成7座群艺馆,4座公共图书馆,74个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14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00多个行政村文化室,1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治区中心,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建立。
  在四川藏区,目前共建成2628个农家书屋,老百姓通过分享图书、聆听讲座、参加文化演出等方式,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2010年和2011年,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赠送四川藏区的4万台太阳能便携式数字电视机陆续送到藏区牧民家中。
  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文化根植于当地民众的“土壤”中,黄南州热贡艺人每年平均收入近2万元。2010年,黄南州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正式启动,根据规划,实验区以同仁县为核心,辐射尖扎、泽库两县,涉及人口20余万。(采写记者拉巴次仁、苑坚、浦超、吕雪莉、王军、何伟)

让人费解的“西藏环境破坏论”

所谓“西藏流亡政府”的“首席噶伦”洛桑孙根上台伊始,就对德国媒体说,中国破坏了西藏的环境。十四世达赖今年3月也妄称,中国“毫无顾忌地破坏西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将迅速地给中国和印度等周边诸多的国家带来灾难”。
  这两个“首席”虽然出身品阶不同,但在抹黑中国、妖魔化西藏方面向来一脉相承、心息相通。这种危言耸听,显然不是对真实西藏的客观描述,反而表明,这个集团里存在着一种规定说法和统一口径。这个口径就是“西藏环境破坏论”。
  由于工作关系,本人每年要去西藏,对于那里的各方面基本情况和变化都很关注,别的不说,至少已比离开西藏50年和从没有到过西藏的人要清楚许多。对这两人的话,觉得很有必要就此作些介绍,同时作些探讨。
  如何描述当前西藏的生态与环境呢?
  初到拉萨的人们一定会认为如今的西藏,碧水蓝天,白云悠悠,拉萨河清澈碧绿,野生赤麻鸭水面成群结队,纳木错湖宁静幽美……总之,自然景观无限美好,让人感觉置身一种纯自然的良好环境和纯净空间中,这大概就是西藏的主要魅力所在。据报道,如今的拉萨空气优良率达到95%以上。在有记录的检测数据以来,有些年份甚至达到98%、99%。这意味着,一年当中,只有3到4天的轻微污染天气。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分析评估报告,西藏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处于原生状态,是世界上天然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旧西藏,基本上处于被动适应自然条件和对自然资源的单向索取状态,根本谈不上对西藏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更谈不上保护。
  西藏的和平解放,开启了科学认识、主动保护、积极建设西藏生态环境的历史。60年来,西藏没有发生过大的环境污染事故,主要江河湖泊依然处于原生状态。
  1951年,中央政府组织了“政务院西藏工作队”,对西藏的土地、森林、草场、水利等进行考察、研究,提出了科学利用的意见。
  1959年民主改革后,西藏掀起群众性的义务植树热潮,与全国一起步入了从被动适应自然到主动改造、美化自然的进程,西藏的森林覆盖率从旧西藏的不到1%上升到5.93%。
  改革开放使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1982年到1994年的13年间,西藏自治区共颁布30余份有关生态和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地方性环保法律体系。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中央关心、全国支援的重大决策后,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国家环保部门组织全国环保系统支援西藏环保能力建设,帮助建设了若干个环境监测站、培训了大批环保技术与管理人才、帮助编制了有关规划。
  据报道,在“十五”期间,国家投到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基金已达到32.1亿元人民币,实际上,“十一五”的头三年,就已经达到32.5亿元人民币。一系列举措与持续投入,使得西藏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土地沙化得到遏制,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重大进展,自然保护区维护经营有效,一些消失多年的珍稀动物,开始重返家园。
  世界上跑得最高的青藏铁路完全是一条生态环保型铁路,国家为该铁路的环保投入就达12亿元,其维护草皮、设置野生动物通道等都成为藏族老百姓和国内外游客赞赏的举措。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确定为西藏的六大战略之一,国务院批准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计划投入上百亿资金构建的西藏国家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到2030年将基本建成。这不仅对我国,也将对全球区域环境与气候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政府对西藏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是为了维护西藏和全中国人民的福祉,更是从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高度去认识、去实践的。
  达赖们之所以持续地要拿所谓环保、“文化灭绝”等说事,无非是给有意遏制中国的势力多一些口实,实质是为他们小集团在国外的继续生存寻找一些资本。如果真关心西藏的生态与环境,请拿出一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让人们看看,他们在如簧之舌外,到底有多大的真能耐?
  (作者:中国西藏网特约评论员)

让古老西藏焕发青春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3·28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半个世纪的飞速发展,让古老的西藏高原焕发出无限的青春活力,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事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环保措施给力,中央关怀、全国支援和西藏地方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人们有理由相信:西藏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但是,在欢庆节日的同时,也别忘记境外还有一个一直在破坏这一进程的达赖集团和他们身后的支持者势力,他们一刻也没有停止捣乱破坏活动。于是乎,怪现象层出不穷:人民政府搞“安居工程”,帮助群众建新房,改善生活,达赖集团说了“今年不适宜盖房”;逐渐富裕起来的百姓想过一个吉祥幸福的新年,他们又说了,今年不吉祥,不过节日……
  人们在痛恨、厌恶这些丧失人性的卑劣手段的同时,也不禁要问:我们是否应该清算一下远远没有肃清的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余毒的影响?它一直像未散的阴魂一样,在控制着人们的精神,让站立起来的穷苦百姓,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听人摆布;它让那些号称掌握着百姓“来生”去向大权的“神佛”,随意发号施令,作威作福。而让贯彻宗教信仰自由,让藏传佛教彻底摆脱封建迷信的工作,举步维艰。废除政教合一制度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具备了良好的条件,但西藏思想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领域缺乏一个理性的和深刻的反思,特别是缺乏对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余毒的彻底清算,这对西藏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振奋民族精神,乃至对西藏的长治久安,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欢庆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之际,不能忘记这一重要议题,只有如此,这一节日才会更有意义,翻身农奴的日子才会过得更安稳,他们的笑容也才会更灿烂。(作者: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云)

2012年3月26日星期一

《不参禅的达赖喇嘛——达赖喇嘛遮盖的脸面》

远在1652年,黄教达赖五世阿旺罗桑嘉措凭依蒙古族固始汗的兵力,歼灭喇嘛另一支系噶举派,即白教的藏巴汗, 随即亲到北京朝觐,次年被清朝顺治皇帝敕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建立起格鲁派地方政权。历史证明,满、蒙、藏跟当时受统治的汉族同属于西方所称的“中华帝国”,生活在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尔后,西藏历世达赖喇嘛必经中央册封定制,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然而,现今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投身西方“自由世界”,不肯再当中国人。这位转世的“自在佛”身披藏红袈裟,满脸堆笑,在世界各地传授禅法,讲得天花乱坠,听者甚众,连美国好莱坞影星李察·基尔和莎朗·斯通,乃至已故法国左翼总统密特朗的夫人达妮埃尔都成了“祥和子”,为他摇旗呐喊。
    今有法国学者马克西姆·维瓦斯(Maxime Vivas)逆西方力挺达赖反华的潮流,亲赴西藏考察,于2011年撰写新著《不参禅的达赖喇嘛》,副题为《达赖喇嘛遮盖的脸面》,全书13章,用事实揭开了一个伪神祗“明相”后边的“暗面”。
    维瓦斯揭了达赖喇嘛的老底——他早期在西藏时的奥地利籍师傅海因里希·哈勒,系纳粹冲锋队骨干,1938年受希特勒和希姆莱亲自派遣潜入西藏,当了达赖喇嘛七年老师,向他传授英语、地理和西方文化。人们曾见哈勒同希特勒合影,故达赖起初竭力藏拙,对自己跟哈勒的“终身友情”关系讳莫如深。1997年,法国导演阿诺在好莱坞将这段往事拍成电影《西藏七年》,美化由布拉德·皮特扮演的哈勒。及至那个金发碧眼的党卫军于2006年死去,达赖急急乎破门而出,为其百般辩护,称已故老纳粹是他“入门西方和步入现代化的启蒙导师”。达赖一直公开称1939年——1945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为“前世报应”,对哈勒感恩戴德。1994年,他在伦敦召集支持西藏独立的西方著名人士,其中就有作为登山运动家的哈勒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人种学家布鲁诺·贝格两个前纳粹党卫军,以及接近独裁者皮诺切特的原智利驻印度大使米盖尔·索拉诺。由此不难明白,达赖为何于1999年呼吁英国政府释放在伦敦被捕的法西斯分子皮诺切特,其意识形态倾向昭然若揭。
    维瓦斯揭示达赖喇嘛的另一个“暗面”,是他与日本奥姆真理教头目麻原彰晃勾结,获取这一邪教对“西藏事业”一亿日元的金钱赞助。追溯起来,达赖与麻原的串通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两人在印度见面后,至少有五次会晤。达赖称奥姆教“传播大乘佛教”,说麻原是个“很有能力的宗教导师”,为他洒圣水祝福。孰料,1995年3月20日,奥姆真理教在东京地铁制造了震惊全球的沙林毒气事件,杀伤数千无辜平民,罪行令人发指,教主麻原彰晃被东京法院判处死刑,一时使达赖处境十分尴尬。麻原自己在其所著《最高指引》里供认,达赖委托他“在日本进行宗教改革”。德国《焦点》周刊强调:“没有达赖的支持,麻原根本不可能建立起他的教派帝国”。    《不参禅的达赖喇嘛》一书揭示,达赖及其“流亡政府”的活动经费主要靠美国中央情报局通过其所属的“国家民主基金会”(NED)提供。达赖的驻华盛顿代表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公开的秘密,我们并无异议”。据法国《外交世界》月报报道,“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提供了170万美金。”《纽约时报》证实:“直接付给这位宗教领袖的年度津贴为18万美金”。据此,作者维瓦斯得出结论:“达赖喇嘛口口声声说自己要保卫西藏人,而他实际上更是在为美国人,为美国中央情报局效劳。”作者进一步解释道:“美国对看见一个强大国家崛起感到不安,觉得这威胁到自己在一个单极世界里的霸主地位,故资助达赖喇嘛的分裂运动,将之视为削弱中国的一种手段,还可以在世界屋脊踏上一脚,筑起军事基地。”
    1959年3月,西藏噶厦当局多数噶伦发动叛乱,达赖喇嘛出逃印度,曾用一千多头驴的驮队运走了布达拉宫一箱箱满满金银珠宝,而他却声称自己是“所有西藏人幸福的源泉”。
    达赖喇嘛扬言,在他的神权统治下,“西藏曾是最幸福的国度”。维瓦斯斥之为纯粹的谎言。他举出两名美国记者采访过的被领主挖去眼球,截断双手的农奴为例,说明达赖维护的是世界上最无人道、最黑暗的制度。百万农奴被当作“活牲口”宰割,95%的藏民无任何权利,只能为封建贵族和僧侣服一辈子劳役,在制度化的愚昧中忍耐,空盼来生转世。接着,他引用维克多·雨果《惩罚集》里的诗句来描绘达赖的面貌:“领袖跟富人畅饮开怀,却对穷人说:‘朋友,来跟我守斋!’”
    维瓦斯指出达赖具备两张面孔,一个是始终笑容满面,呈现善良、智慧、宽容、和平姿态;另一个是紧皱眉头,活脱脱一个失落君主,其唯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返回拉萨,复辟原来的神权制度。
    维瓦斯指出:这位所谓的“圣者”并不“敛心静虑”,在印度达兰萨拉的“西藏社区”大搞唯我独尊,排斥异己,疯狂迫害多杰雄登修行者。
    多杰雄登修行者也同属藏传佛教的黄教,曾于1959年追随达赖集团流亡到印度达兰萨拉。本来,“同是天涯沦落人”,应该“同舟共济”,可他们却受达赖白眼,被逐出门庭,其寺庙及佛坛遭摧毁。虽然火剑智慧佛多杰雄登被黄教供为佛教“护卫佛”,连一度与之对立的达赖喇嘛五世最后也奉其为“神灵”,可现今十四世达赖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天夜里梦见多杰雄登,与之交流,梦醒后断定他是“邪灵”,视之为异端,继而颁布“敕令”,禁止所有藏传佛教徒供奉多杰雄登。所谓“西藏流亡政府”随之出面镇压、驱赶生活在达兰萨拉的大批赤贫的多杰雄登修行者,致使他们无庙可寄身,流落街头以泪洗面。
    在他的书里,维瓦斯叙述“西藏流亡政府总理”还编造谎言,诬称一位有影响的多杰雄登信徒“至少两、三次访问过中国”,“多杰雄登修习者都是由中国人资助的叛徒”云云。作者特别提到,达赖今年8月在法国图鲁兹市以“促进各种宗教间的和谐”为题讲经,还振振有词地强调:“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必须有不同的宗教,这是很重要的。在各种不同传统之间的和谐关系基础上,应该相互理解,彼此尊重。”这位法国学者描绘达赖喇嘛的两面派说:“在外边,他双手合十,卑躬屈膝,一脸光彩,露出狡黠的微笑,低声细语。但在自己的采邑却相反是一双毒眼,高声呵斥的凶相。”
    应该说,维瓦斯是通过大量引证达赖及其随从的言行和他自己新赴西藏的见闻写出《不参禅的达赖喇嘛》一书的。在该书的《序言》里,他开门见山地说:“2010年7月,我同《费加罗报》、《世界报》和《自由长矛》两个记者为‘前夜’新闻网站去西藏采访。起始,我不确定几位同行会一起看到同样事态。古代哲学家塞涅卡曾告诫:‘倘若带着成见,那还有什么必要去旅游?’我们几个虽然见解各异,但在同一时刻一起看到的事物是根本相同的,真实的,尽管达赖喇嘛的追捧者们从来都不曾写出过这些。”
    作者之所以要写这一段开场白,是因为达赖喇嘛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成为法国媒体“碰不得”的偶像,谁敢撕下这位“自在佛”欺骗人的假面具,就是犯了大忌,其文章必遭封杀。
    笔者在法国生活多年,深感在这个以“自由与宽容”为荣的国度里,近年来形成了一种“唯一思维”,尤其是涉及到西藏问题,只让“无国界记者组织”头目罗伯特·梅纳尔之辈信口雌黄,否则就惹来一帮“人权主义分子”群起而攻之。面对这种局面,作为一个中国读者,我觉得《不参禅的达赖喇嘛——达赖喇嘛遮盖的脸面》一书作者马克西姆·维瓦斯是一位颇有勇气的正直之士,确实值得人们钦佩。

西方:达赖神话开始破灭

《并非如此“禅”:达赖隐匿的另一面》(简称《达赖并非如此禅》)一书,毫无疑问可以被视为今夏法国最具观念冲击力的一部书。虽然主流媒体多少有意避开不谈,但有关评论在网上、媒体上越来越多。2007年以《人所不知的记者无疆界组织》一书震惊法国舆论主流的马克西姆·维瓦斯再次向“神话”发出挑战,此次的对象是在法国舆论中更具“权威性”的十四世达赖。《当代价值》杂志刊登的书评这样说:“维瓦斯破坏的是法国、西方媒体与政界舆论里一个不可触动的偶像。”
  让西方舆论看清达赖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所代表的利益
  维瓦斯是在位于法国西南部图卢兹山区的家里接受《环球时报》记者电话采访的。他语速颇快、态度直率、思路清晰。
  达赖8月中旬到图卢兹讲经,四处赶来的听众达上万人。维瓦斯说:“我的书恰好在此期间出版,许多人对此深感恼火。”
  但维瓦斯又指出他的书受到媒体好评,令人意外,由此他看到自2008年奥运会以来法国舆论对达赖的态度已经发生颇大变化。法国公众通过北京奥运会前后达赖的表现及相关的一系列事件,尤其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中国对世界的进一步开放,逐步认识到达赖的活动并不全是宗教性的,而是力图影响法国对华政策,导致两国关系的紧张。维瓦斯指出,他并不反对达赖所代表的宗教、不反对他个人,他是要让法国人与西方舆论看清达赖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所代表的利益。维瓦斯说:“公众舆论与普通人被达赖的佛教学说所吸引,由此相信他说的一切,但如果指出他是政治人物、进行的是政治活动、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要否定西藏属于中国这一已被联合国与世界各国认同的事实,就会有许多人会改变看法。西方不喜欢政治人物。”
  打破过去西方舆论对达赖的一致性
  维瓦斯指出,他的书籍出版后,虽然只举行了一次新书发布会,但电视五台世界节目组、电视三台地方台、法兰西文化电台、法兰西新闻电台、《现代价值》等媒体以及不少网站都介绍了他的书。这说明人们对这个敏感题目的兴趣,也说明他书中的内容和逻辑引起法国人的重视。但他同时也表示,一些大媒体拒绝评论他的书,这说明它们继续维护达赖的地位,不想、不愿触动达赖的形象,而这一形象过去也是由它们塑造的。维瓦斯说:“但在这一问题上过去舆论的一致性已经被打破。”
  维瓦斯还说:“有人指责我是为中国政府说话,也有人认为我使用的材料不全面。去西藏一周的时间可能不够,但我不是写博士论文,我只是用材料结合我的思考与耳闻目睹的现象来写书。如果说这样还不了解,那么史学家就不可能来写中世纪的历史,因为他没有去过那个时代。我的书的可靠之处还在于大多数材料都是达赖和其周围人士提供的,这就显示一种难以反驳的逻辑力量。记者写书要充分占有材料、充分展示事实。这是一部书获得成功的关键。”
  逐步改变人们对达赖的看法
  维瓦斯说:“我致力于继续投入论战,指出达赖的真实面目,指出他首先是一个政治人物、一个致力于建立神权国家、恢复过去统治的人物。他所维护的许多东西,与西方、与法国的基本理念有很大距离和矛盾。”
  维瓦斯相信他的书会逐步改变人们对达赖的看法,会对法国、西方舆论有深刻的影响。这也是西方舆论持续关注他的作品的原因。

“十二五”国家投入十七亿 西藏文物保护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60年来西藏的各类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使雪域高原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投入17亿元资金,对60多项重点文物进行修缮,再次拉开了西藏更大规模的文物保护工程序幕。
  西藏文物保护工作一直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近30年来,国家已累计安排资金约14亿元,对西藏的文化遗产和重要历史、革命文物进行维修保护。十一五期间国家又投入5.7亿元,用于西藏22项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创造了中央政府对西藏自治区文物修缮一次性投入最多的纪录。现在,拉萨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措钦大殿等维修工程顺利竣工并通过验收。其他文物保护维修工程项目将在年内陆续完工。
  据介绍,这些维修工程严格遵循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严把质量关,既保持文物建筑体原有宏伟壮观的风貌,又达到抢险、加固、维修、美化的目的。在致力于古建筑保护的同时,西藏自治区还将古籍文献作为重要文物加强保护管理,布达拉宫已完成2万余部典籍的整理编目。目前,西藏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各类文物点4283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4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昭寺、罗布林卡被列入其扩展项目。西藏文物保护进入到历史最好时期。
  气势宏大的布达拉宫、古老的大昭寺,卓有成效的西藏文物保护工作,让这片神奇土地上的文化遗产始终焕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中外游客。

佛教交流无国界:看今日西藏宗教发展

境外记者惊叹今日西藏变化巨大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3-31  发表评论>>
扎西班典(图片由扎西班典提供)
次仁央吉(图片由扎西班典提供)
2002年—2008年的6年里,扎西班典和次仁央吉这对夫妇,相继登上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最高奖——“骏马奖”的舞台,在西藏文坛一时传为佳话。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有幸见到他们。一走进相约的茶楼,他们便朝我挥手,像是相识已久的朋友。在浓浓茶香的小楼里,这对作家夫妻娓娓道出了他们所追寻的作家人生……
次仁央吉出生在日喀则一个偏远的农区,父母亲是道班工人,常年在外。她和外婆住在一起,生活并不宽裕。1982年,她考上了当时的西藏师范学校。也就在那时,次央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的闲暇时光很充裕,次央开始大量阅读小说、散文、杂志等。在这些优秀作品的熏陶和感染下,创作的欲望开始在她的心里萌芽,于是她开始记录下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随后的日子,次央试着把自己的作品向各种报刊杂志投稿,总是期待着有一天稚嫩的文字能变成印刷的铅字。
1983年,次央的处女作《宠儿的结局》在《西藏日报上》发表,初露锋芒的她,欢呼雀跃。从此,她的创作欲望便一发不可收拾,学习之余就一头扎进书堆,白天黑夜的做着“作家梦”。
1987年,次仁央吉发表了她的第一部小说《岩石上的小草》。也就在那一年,在一场文学爱好者聚会上,次央邂逅了扎西班典。当时,扎西已是西藏文坛上小有名气的作家。
志同道合的他们,在一年后步了婚姻的殿堂。回想起这段经历,次央难掩心中的幸福,她说:“是文学让我们走到了一起。”
文学梦是美丽的,但命运却和次央开了个玩笑,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日喀则拉孜县中学当了一名教师。
“当老师并不是我的梦想,但十几年的执教生涯,却意外地成了我创作的源泉”。次央说,做为一名老师,她开始把目光聚集到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这期间,她完成了一部反映青少年精神世界的作品——《褪色的青苗》,并获得了第三届《章恰尔》文学创作奖。
常听人说,一对幸福的夫妻或是志趣相投,或是长短互补。扎西班典和次仁央吉也不例外。
“以前,她写作的时候,我就站在一旁对着稿件毫不留情地批评一通。她一着急,写作的灵感就全没了……”扎西边说边哈哈笑起来。
“有一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我让他带着儿子去山南桑耶寺朝佛,并嘱咐在那多呆几天。想趁他不在家,自己可以安心写作。没想到,当天我正写到尽兴的时候,他和儿子就回来了。后来我只能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创作,就怕他来打扰我”。说起生活中恶作剧似的点滴,次央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甜蜜。
慢慢的,他们达成一种共识,稿件未完成前,双方互不打扰。完成后,才让对方检查,提出批评和指正意见。
2002年,扎西班典的中篇小说《琴弦上的魂》摘得了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桂冠。在为丈夫感到高兴的同时,次央也把它当成了奋斗的目标。
2008年,次央迎来了文学创作的另一个春天。在风光秀丽的贵阳,她凭借小说《山峰云朵》登上了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领奖台。
当年追梦的青年,如今已双双屹立于西藏文坛。白天,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回到家,守着各自的一方书桌,驰骋在那一方文学热土……
在西藏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像扎西夫妇这样的作家并不是个例。一支以藏族作家为主的藏文创作队伍,正迅速崛起,书写着博大精深的西藏文化。
扎西班典:著有小说集《明天的天气会比今天好》;长篇小说《平常人家的岁月》;中篇小说集《琴弦上的魂》等。他的作品曾在1985年荣获首届五省区藏族文学创作一等奖;1994年荣获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庄重文学奖”;1995年获西藏自治区第二届“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1996年获首届“岗尖杯”藏文学创作奖等。1999年,获得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次仁央吉:著有小说集《秋叶》、《山峰云朵》、《褪色的青苗》、《命运》、《宠儿的结局》等。2008年,她的小说集《山峰云朵》获得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几天前,台湾女记者黄毓芬在西藏林芝一户藏族家庭旅馆采访时吃了一惊:这家小旅馆三年来接待了2000多名中外游客,一年收入达七、八万元人民币。她连问三遍才确定自己没听错。     “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没想到西藏农牧民收入可以这么多!”第一次来到西藏的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黄毓芬说。
    香港亚洲电视台记者李卓敏的首次西藏之行也从惊叹开始。出发前,她特地随身备好矿泉水、饼干、水果、巧克力,因为“印象里西藏比较贫穷落后”。到了西藏,她才发现:“西藏这么现代化,有各种餐馆和超市,还能捧着电脑到处无线上网!”
    类似的惊叹声在此次由国务院新闻办组团的境内外记者赴藏联合采访过程中屡屡响起。
    来自日本广播协会、美联环球电视、巴基斯坦联通社、香港亚洲电视台、台湾中天电视台、澳门日报等10家境内外媒体的15位记者,被西藏人的热情友好、西藏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所震撼。
    这支记者团自2月27日至3月4日在西藏进行为期六天的采访。在拉萨和林芝,他们采访民居、寺庙、生态湿地,了解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状况。
    让美联环球电视记者胡大卫印象最深的就是藏族文化。在藏历新年正月十五,他非常幸运地拍摄到藏族人在空地上跳锅庄舞、抱石头大赛和射箭的场面。
    “这里传统的藏族文化保护得很好,古老的文化已经成为藏族人今天生活的一部分,是活的文化。”胡大卫说。
    胡大卫说,藏族人每天都还在拜佛、念佛经。虽然他本人不信佛教,也不太了解佛教,但藏族人对佛教的虔诚还是令他心生尊敬。
 1998年,胡大卫曾到过拉萨,此次故地重游让他深感西藏变化之大。“西藏所拥有的人文、自然景观及丰富的文化,在全世界都将会越来越有价值,西藏未来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他说。
    日本广播协会记者福田龙马在采访中得知,西藏自治区政府为保护生态环境关闭了钢铁厂、造纸厂、水泥厂等污染企业。他认为这些举措具有长远眼光,反映了中国政府保护西藏生态环境的巨大努力,这样的环保政策以后应该更多。
    对西藏农牧民的入户采访让福田亲身感受到西藏人生活水平的改善。“这和我在国外听到的对藏族人生活的描述不太一样,”他说。
    来自澳门日报的记者黄炜熊认为西藏非常重视保护宗教文化。“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大昭寺现在还能保存得这么好,佛教典籍也依然人工雕刻传承下来,真了不起。”他说。
    西藏大学一位舞蹈系藏族女生令香港亚洲电视台记者李卓敏感佩。“这位藏族学生读艺术专业是想把藏族文化传承下去,因为她觉得这比赚大钱更重要,这让我非常感动。”李卓敏说。
    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黄毓芬此次采访的重点是西藏经济。在西藏达氏集团,她了解到民营企业对西藏经济的重要作用,去年,民营企业税收占西藏税收的比例首次突破七成。
    “我想把这位西藏企业家成功的经验告诉台湾观众,让他们了解西藏的商机在哪里。”她说。

拉萨举行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庆祝大会

时间:2009-03-28 12:36   来源:新华网
  
 
  这是3月28日上午8时拍摄的庆祝大会现场。当日是首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自治区上午10时将在拉萨举行庆祝大会,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0周年。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新华网拉萨3月28日电  28日10时,西藏自治区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庆祝大会,13280名各族各界代表参加了庆祝大会。
  大会由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席向巴平措主持,各界代表相继登台发言。作为旧西藏的农奴、新旧西藏的亲历者,69岁的拉萨市城关区夺底乡洛欧村农民尊珠第一个发言。在藏工作50多年的18军老战士孙焕训讲述了亲历的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解放军某部副营长江勇西绕代表部队基层官兵发言。拉萨市北京中学高二学生朗杰拉姆代表西藏自治区青少年发言。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在大会上作了讲话。他说,西藏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一定要推动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我们一定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我们一定要维护国家安全和西藏稳定,我们一定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以纪念西藏百万农奴翻身获得解放。

组图:今日西藏

节日的西藏高原。
 和平解放50年来,西藏自治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先后制定和实施了10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自主权利;50年来,在中央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西藏的基础设施条件得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50年来,西藏不断延伸着的幸福之路,拉近了世界与西藏的距离。 从无到有,从农奴制到现代化社会,50年辉煌岁月筑建今日西藏传统与现在共存,时间和空间魔幻交织的美丽家园。中新社发 扎西朗杰 摄
藏族同胞高举五星红旗。中新社发 扎西朗杰 摄

藏地人物谱:见证今日西藏(组图)

墨竹工卡门巴县农民26岁的贡觉旺布。李林
拉萨市第一小学藏语老师33岁的德吉央宗。李林 摄
拉萨61岁的老人-扎西罗布。李林 摄
54岁的央宗-拉萨地毯有限公司纺线工人。李林 摄
藏香师-33岁的仁青德哲。李林 摄
拉萨第一小学5年级的藏族双胞胎学生马英(左)与马明(右)。李林 摄
29岁的次仁旺姆。李林 摄
4年级的门巴族学生米玛央吉。李林 摄
拉萨市第一小学语文老师27岁的格桑曲珍。李林 摄
绿松石店老板20岁的张娅琼。李林 摄
33岁的夏尔巴人尼玛。李林 摄
4年级的学生白族的王芳燃(左)与藏族同学拉姆次仁(右)。李林 摄
色拉寺僧人强巴扎西。李林 摄
墨竹工卡县47岁农民卓嘎(左)与17岁的女儿德吉(右)。李林 摄
强俄巴·次央---西藏历史上第一位女教授。李林 摄
达孜帮堆乡54岁农民边巴。李林 摄
41岁的普布多吉-勉唐派唐卡画师。李林 摄
日喀则第二中学15岁的尼玛扎西。李林 摄
羊八井牧民39岁的次仁曲嘎。李林 摄
年轻的藏族记者朗杰。李林 摄
日语导游-夏宝荣。李林 摄
山南地区珞巴族的白玛拉珍。李林 摄
达孜县农民--48岁的西洛卓嘎。李林 摄
22岁的服装店老板-土旦次仁。李林 摄
27岁的公务员丁措。李林 摄
37岁尼泊尔人苏芮思(中)与4岁的女儿苏米(左)与藏族老婆27岁的米玛(右)。李林 摄
达孜县农民旦增卓嘎(左)与扎桑(右)。李林 摄
24岁的马静文(左)与29岁的次仁多吉(右)都是电视媒体的记者。李林 摄
民族工艺品店老板25岁的次仁罗布。李林 摄